苏雪林评价鲁迅(苏雪林骂鲁迅的文章)

网友提问:

生前尊敬,死后却破口大骂,作家苏雪林为何对鲁迅态度大转变?

优质回答:

谢邀。对苏雪林对鲁迅态度的转变,多看一遍《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你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欲知人间事,多读有用书。这就是我的解答。

其他网友回答

博古知今,悟事如新!

苏雪林,1897年3月26 日出生,1999年4月21日去世,籍贯安徽太平县岭下村 ,赴法三年辍学提前回国,她一生酷爱教育,曾在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童年坎坷经历,婚姻以悲剧结束。苏雪林赴台后,长期患眼疾,视力极差,严重时濒于失明,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先生去世后,苏雪林在鲁迅先生逝世不足一个月态度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本的崇敬变成恶语相向,用半辈子骂鲁迅,并开始了长达“半生‘反鲁’的序幕”。

一、埋藏已久,择机爆发。苏雪林的态度转变其实早有预兆,且起因是因苏雪林认为鲁迅先生视她为无物。鲁迅与苏雪林的“握手门事件”,让苏雪林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永远关闭了她对鲁迅的崇拜之门。这件事情是目前世人公认最为可靠的说法之一。

二、思想激进,心胸狭隘。苏雪林乃是思想激进的女子,与夫相处不睦,不肯为丈夫洗手作羹汤,她却以自己是高知女性为由而拒绝了丈夫的要求,让世人难以理解。为反鲁,起因之细小,让人不敢相信。

三、成长经历,性格使然。苏雪林成长经历历经磨难,家庭不幸又加重认识,上世纪学界大家之间的人群撕裂也是常有之事,苏雪林胸小家子气毕现,让人不胜唏嘘。

四、言传身教,心领神会。文人相轻历来有之,当时特盛,鲁迅与鲁顾在厦门大学之处关系尚可,后因一些琐事,酿成恩怨。苏雪林的两个老师周作人和胡适都是“反鲁派”,苏雪林长期与鲁迅的两大死对头接触,耳濡目染,形成定势。

五、选择时机,借势上位。苏雪林之所以等到鲁迅死后才骂,惧怕鲁迅文笔口才犀利,苏雪林惧怕鲁迅的文笔,于是只得眼巴巴等到鲁迅死后才骂。通过“骂鲁”大业,名气、热度均得到了很大提升。

其他网友回答

苏雪林,是“民国十大才女”之一,与林徽因、凌叔华齐名。或许这也算不得什么,不过若是看看她的成长史,你定然会对她刮目相看。苏雪林出生于官宦世家,不过其父亲一辈已经不是什么大官,只是清政府下面的一个小县令,由于父亲工作繁忙,苏雪林是由她的奶奶带大的。她的奶奶可没现在的老年人那么潮流,能带出会跳广场舞的娃儿,奶奶是个旧社会的传统女人,习惯了三从四德,意识里刻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印记,所以苏雪林是不被允许去学堂读书的。好在到了7岁的时候,终于在兄长叔叔学习的私塾中有幸识得了几个字,虽然不懂其意,但也是将什么《三字经》、《千字文》这等启蒙教材背了下来。而再大一些,她就彻底没人教了。不过呢,这正规课本她没能读到,却是偷偷摸摸将《水浒》、《三国》这等闲书看了个遍。与其说她聪慧,不如说她好学,无论什么书,只要到了她的手里,那就如同珍宝一般去读,

而且她不光骂鲁迅,也骂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简直如同一名“女斗士”。至于她到底为何要骂鲁迅呢?苏雪林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后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苏雪林死后对此事进行多方面分析,却始终没能找出理由。有人说,在苏雪林刚刚声名鹊起的时候,曾与鲁迅同时参与一个学术活动。当苏雪林见到鲁迅的时候,立刻热情伸出手向他走过去,然而鲁迅却只是看了她一眼,点了下头便走开。如此般,鲁迅怠慢了苏雪林,从此苏雪林记恨在心。当然,这理由是不可能成立的。要说苏雪林本就这般刻薄的性格,那也绝对说不通,因为有一个人物,可是得到了她如同恋人般的赞赏语气。“叔华固然容貌清秀,难得的是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当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而说起鲁迅,她却直骂他“诚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

不过呀,民国时期的这些才子佳人之间,因为一些小事引起的恩怨情仇不在少数,比如鲁迅就因为黄坚不让别人帮他忙就对黄坚记恨了很久。至于苏雪林为何要骂鲁迅呢?不知大家有什么样见解,或者说你们怎么看待鲁迅这个人呢?

其他网友回答

前尘往事,无凭无据,只是根据人的经历和个性和不知道哪里搜索来的可靠还是不可靠的资料,再结合个人之间一些也许是后人妄加揣测甚至杜撰的关系,去评判,真的有什么意义吗?

和现在的八卦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问题,不提也罢!

有时间倒不如去分析分析他们的作品本身的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