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为什么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 商鞅变法为什么不准父子兄弟同住

网友提问:

商鞅变法为什么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

优质回答:

商鞅为秦国制定的赋税制度主要分三类,即田税、口赋和徭役。

田税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按照田亩数进行征收。

口赋就是人头税,以丁为单位进行征收。

徭役就是兵役和各种劳役、杂役。

但无论是征收哪种赋税,都是以户为单位。

简单说,看一户有几亩地,结合土地好坏,收成几何,折算出一个田税的数值进行征收;然后看一户有多少丁男,即成年男性,然后按人头征收口赋;同样,徭役也是依据每户丁男的情况酌情征调。

不过,古代人口普查的能力没那么先进,难免会出现人口变动,而官府并没有掌握的情况出现,所以大户就会借机隐匿人口。

而且大户田多人多,在地方人多势众,不好管理,不仅逃税,还会违法乱纪,影响社会秩序。地方官摄于其势力,也就睁一眼闭一眼。

所以,商鞅下令拆解这种大家族的权力结构,规定男性子弟一旦成年,就要分户独居。而如果被发现没有分户,不仅会被勒令分户,还要再单独征收罚赋,更严重的还会把家族成员罚为奴婢,甚至直接灭族了事。

一方面,小门小户更好控制,更好控制,还能尽力避免隐匿人口的情况,方便征调徭役;另一方面,分出去立户,就会被授予田土,久而久之被开发的土地多了,田税也收得多,有助于国家财政增长。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变法就是责任到户。

商鞅变法以前人们居住的方式是一个族群,一个族群为一个居住地的。

所以周王朝分封土地的时候,就是一个族群被分封多少土地。从而族长就是诸侯国的国王。

因此周王朝分封土地的时候,就把土地分给某个族的族长。这个族长拿到土地以后,就带领自己的族群到那个地方去生存了。

到了那个地方以后,族长再把土地分给各个家长。

这个家长,就是五世同堂六世同堂的家族族长。

汉朝以后的所谓的灭九族,指的就是这个家族。

所以当时的家族这个单位包括:祖.太爷.爷.父.本人.子.孙.重孙.玄孙,九代辈的人,以及与他们通婚的家族。

商鞅变法就是把这样的居住方式,改成夫妻一家一户的计算方式。现在就是孩子长大了要给孩子盖房子,让他们单独成家立户,过自己的日子去了。

一个夫妻以及他们的孩子是一户人家,在税收方面就扩大了税收的人群数量,在当兵冲军的时候,也增加了兵员的数量。

否则9代人以及同他们通婚的人群算是一户的话,税收和出兵,就大大缩水了。

商鞅变法推动力就是军功制,也就是老百姓或者是一个当兵的,立功的是割下敌人左耳朵多少,判定的。立功多了除了升阶晋级以外,也用于土地多少的分配。

因此老百姓很拥护踊跃当兵,奋勇杀敌,使秦兵成为虎狼之师。

但是触动了贵族们的蛋糕,所以各位主们联合起来,把商鞅给车裂,五马分尸了。

因为商鞅没有改革以前,有了功劳记在了贵族身上,有了过错,记在了老百姓身上。从而功劳奖励的时候,贵族获得了;出错惩罚的时候,惩罚了老百姓。

所以当时的社会有:刑不上大夫一说。

也就是官职达到了大夫,这一级别以后,再犯错也不受刑法惩处了。

商鞅变法以后,谁割取的敌人的左耳朵多,谁就立功就分多一点的田地,就升的官职高一点。与贵族没有关系了。

所以商鞅变法时,兄弟之间不能都住在一块;父子之间,也不能同时住在一块儿。而是每一个男子达到18岁以后,自己有自己的一个家庭庭院,成为一户人家。

从而按户出兵的时候,就都可以真正的按人数出兵了。

作为鼓励,就是每一户人家当兵的立了功,功劳归这家人。不在于他的兄弟或者是他的父亲有关系了。

这一制度到现在还是在执行着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包产到户,也是包产到夫妻一户人家的。

但是在中国仍然有整个家族居住在一块儿的。比方说电视剧的大宅门,说的就是北京同仁堂这个大家族。

北京同仁堂所有的收入由掌门人掌握,其他子子孙孙的收入由掌门人分配。所以他偏心眼的话就给的多一点,他不喜欢的就给的少一点。

如果一个夫妻就是一个单位的话,各挣各的钱,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从而就没有偏心眼不偏心眼的说法了。

事实上,青年人想结婚,就是要脱离父母的管辖管制,过自己的愿意过的日子去了。

因此,严厉的家长,有的孩子会离家出走,甚至私奔。

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商鞅变法,一个家族的每个人的收入要交给自己的爷爷掌管,子孙们需要钱用的时候向爷爷申请领取,爷爷高兴的时候多给一点,爷爷不高兴的时候少给一点,甚至不给。这样的日子过着能舒心吗?

所以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孩子长大以后,都要给他盖个房子,让他自己成立一个家庭单独居住了。

单独居住的孩子,再到父母家拿东西就不是白拿了,而是向父母家借。借东西是要还的。

作为父母自己的孩子,单独居住了以后,除了每个月的孝敬钱以外,让孩子买什么东西,必须把钱给孩子,不能让孩子白买。

这就是一家一户,各负其责。

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