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1937年的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是什么)

1937年的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

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四行仓库保卫战!

四行仓库是位于苏州河北岸,垃圾桥西北角的仓库建筑,由交通银行和北四行于1931年所建,是当时闸北最高大最坚固的建筑,甚至可以承受炮击。

8月27日清晨,当日本的王牌军第三师团在松井石根的带领下来到上海火车站时,发现早已空无一人,便迅速挺进了苏州河北岸。

当时苏州河南岸是英美的公共租界,淞沪会战开始后,英美各国都向公共租界派驻了军队,防止战火燃烧到租界之内,当时的日军也没有实力向英美开战。所以公共租界还是十分安全。

当日军先头部队挺进到四行仓库时便遭到了守军的还击,日军被击毙十余人。后来日军在坦克掩护下进攻,但炮击攻不破厚实的墙壁,日军又不敢用重炮,生怕波及租界及意外击中苏州河岸的煤气包引发事故,只得仓促撤退。

而在租界内的上海市民在得知了四行仓库内仍有中国守军驻守时十分振奋,许多市民爬上屋顶甚至跑到苏州河岸观望,由共产党和上海市民组成的救国会积极行动,运来的物资堆满了河岸。

当时的守军没有国旗和军旗,谢晋元便希望能够在仓库顶悬挂一面国旗,以振军威,于是上海商会便迅速找来了一面大国旗,可怎么送到河对岸却成了难题。女童子军杨惠敏便挺身而出,用油布包裹了国旗顺着连接南北岸的管道爬了过去,将国旗送到了谢晋元等人手中。当杨惠敏问及谢晋元今后的打算时,在场军人都回答:“誓死保卫四行仓库。”当小姑娘问道有多少士兵时,谢晋元回答:“八百人。”这也是后来八百壮士的由来。

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在历史上有名吗?

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四行仓库之战在历史上很有名。

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

这场四行守卫战,也是一场战史上的空前绝后的奇观。

八百壮士真实故事是哪一年?

八百壮士的故事就发生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那是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发生的事情。当时淞沪会战已经进行到了末期,大部队要撤退,势必有人要进行掩护,而负责掩护的就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的士兵。

这一个营的士兵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其实,这一个营的士兵根本就没有八百人那么多,这个营由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排组成,“编制”算满也只有452人。之所以说是八百人,就是为了壮大声势,迷惑敌人。

此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

在炮火的不断轰鸣中,孤军浴血奋战了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事后,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八百壮士”孤军抗敌的事迹由此为人传颂。

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简短?

八百壮士结束于“四行孤军”突破日军防线,撤退进入租界的那一刻,讲述的正是发生在此后的故事。在我看来,四行仓库保卫战绝不仅仅是一场豪情四溢的悲壮战斗,“八百壮士”是那段压抑的历史中,苦难中国人民的缩影。“八百壮士”和谢晋元将军并没有全部牺牲在对敌的战场上。在那四天的高光时刻之后,伴随他们的是长久的磨难和无声无息的湮灭,他们中的许多人,不要说是一张照片,就连一个真实的姓名、一个最终的埋骨所在都不为人知。

1937年淞沪会战中据守四行仓库奋勇抗战的爱国将领是?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

率领“八百壮士”孤守上海四行仓库的爱国将领是谢晋元。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汉族,广东梅州蕉岭县客家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等职。著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1941年4月24日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