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的成语典故(出自长勺之战的成语)

长勺之战的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是一鼓作气。

【成语】:一鼓作气

【拼音】:yī gǔ zuò qì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在长勺率军迎敌,史称长勺之战。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一鼓作气,主要写了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原文中意思是打仗要考勇气.第一次击鼓,士气十分旺盛;第二次击鼓,士气有些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敌人士气耗尽,我们发起进攻,所以取得了胜利.”

后来,“一鼓作气”形鼓起劲头,一下子把事情干完

一鼓作气是什么时期?

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节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敲第一遍战鼓时,将士们都精神振作、求战心切;敲第二遍战鼓时,将士们的斗志开始衰减;等到敲第三遍时,将士们就无心战事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用这句话表示:做事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做完,不然一旦劲头过去了,就无法继续做了。

作者及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出处: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时期?

“一鼓作气”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

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一鼓作气怎么解释?

一鼓作气”的意思是: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读音: yī gǔ zuò qì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造句:1. 我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敌人两个据点。

2. 我们大家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活儿干完。

3. 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4. 古语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5. 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6. 在学校举办的爬山比赛中,我一鼓作气,第一个登上山顶。

7. 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

8. 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9. 我们一鼓作气地完成了任务。

10.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11. 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12. 此刻且看我们一鼓作气地冲向目的地。

13. 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剩余的工作全部做完了。

14. 我军一鼓作气把敌人打垮了。15. 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