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成语故事视频(张冠李戴成语故事)

张冠李戴成语故事?

注释: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解释:有谚语说道:“张公的帽子戴在李公的头上。”张冠李戴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张鷟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

“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彻夜不眠。此之谓“薛王沉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唐代时,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俗语就更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

张冠李戴的意思是什么?

张冠李戴

zhāng guān lǐ dài

成语解释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成语出处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张冠李戴的哲学道理?

张冠李戴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1、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2、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3、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4、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5、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6、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7、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张冠李戴造句?

1、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2、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3、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4、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5、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6、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7、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8、奖状是老李的,他却张冠李戴,发给了老王。

9、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10、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张冠李戴和李代桃僵的区别?

张冠李戴的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

李代桃僵,僵:枯死。李代桃僵的原意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李代桃僵的近义词:张冠李戴、代人受过;

李代桃僵的反义词:以邻为壑、嫁祸于人;

张冠李戴和指鹿为马的区别?

两者意思不同。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偷天换日: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常指一些歪曲事实的行为。讽刺了那些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人。张冠李戴可以理解为是无意的,而指鹿为马就是有意为之。

张冠李戴故事?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呢?各种辞书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张鷟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彻夜不眠。此之谓“薛王沉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唐代时,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俗语就更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

  到了宋代,从“张冠李戴”的语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谚语,比如“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比如“张三李四”,等等。后来凡是一个成语或者俗语中同时出现张姓和李姓的,几乎都源出于“张公吃酒李公醉”。

张冠李戴意思是谁?

张冠李戴,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ng guān lǐ dài,意思是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出自《留青日札》。

亮剑里面的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剧情是:五师师长字幕上打出叫李栗,但是李云龙的台词是:老张啊,我替你教训教训你的手下。

所以谓之张冠李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