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卡夫卡的《城堡》(城堡是如何体现卡夫卡思想的)

如何赏析卡夫卡的《城堡》?

一、 现实城堡:官僚机构的投影

之所以把城堡称为官僚机构的投影,是因为卡夫卡从始至终未让读者得见城堡真容。在小说中,城堡始终矗立远方,是一座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庞大建筑。读者对它的认知只能通过一些人的描述。

首先是信使巴纳巴斯眼中的城堡。

  巴纳巴斯是城堡的信使,他来往于城堡与村子之间,给城堡官员克拉姆和土地测量员K传递信件。他到城堡去领任务时,要在公事房等待,他看到的是城堡的下层办事机构。这里的人好像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但又不知在忙于何事。巴纳巴斯可能连着等几天也没有任何任务。所以在克拉姆给他分派任务之前,他得在那间观众厅里站上几小时,有时甚至是好几天。即使得到一个送信的任务,那封信也已发黄,好像是从故纸堆中抽出来的一样,城堡办事效率可见一斑。

  在巴纳巴斯眼中还有个奇怪的现象,他看城堡的哪位官员都感觉似曾相识,但又不敢确认,即使曾打过交道,下次见面也不见得能认出来。他是专门给克拉姆送信的,但他却不敢确定自己见到的就是克拉姆。当他在村子里看到了克拉姆并自认为已记住他的长相,因此有了充分准备,一定能认出克拉姆了,可是后来他在城堡里走进公事房,别人指着几位官员中的一位对他说,那就是克拉姆,他却又不认识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社会中人的性格趋同性最传神的描绘。城堡官员身上的官僚习性使他们有了趋同性,外形上的相似让读者感知的是官员们的工作、心理状况。卡夫卡作为现代派作家不注重典型形象的塑造,而是通过外在的表象来表达本质的真实。城堡中的工作使官员们丧失了人的个性,整日忙于公务,人已异化为整部官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即使再以个体的形象出现也很难被认出来。

  通过巴纳巴斯,读者了解城堡官员的工作状况、办公效率,以及官僚机器对人的异化,是卡夫卡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绝妙反讽。

  其次,卡夫卡引领读者通过村中的女人来理解城堡。

  在城堡与村子之间还有一个使者就是女人。通过女人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城堡以及城堡中的官员。村中的女人时刻准备着成为城堡官员的情人。官员可以随时看上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就不能不爱他,这对做了情人的女人来讲是一种荣耀,是身份的提高。就像克拉姆,他可以随时把自己看上的女人召来,也可以随时把她们赶走,跟谁都长不了,他叫她们走,就像叫她们来一样快。女人成了城堡官员泄欲的工具,并且这些女人除了顺从毫无办法,稍有抵抗其下场就会像阿玛丽亚那样受到惩罚,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由此可见,城堡不仅支配了村中人的生活,男人也支配了女人的一切,女人是男人的附庸,是第二性的,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还要对男人的眷顾感恩戴德。

  通过这些女人的遭遇可见城堡官员生活的腐化堕落,他们高高在上的职位使女人丧失了平等争取爱情的权利,只能屈服于城堡的淫威之下,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在这里,城堡成为主宰力量,男人支配着女人。

  再次,理解城堡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卡夫卡对城堡官员办公生活的描写。

  K被召去与城堡官员谈话一段描写得尤为精彩。一边是人们在表扬这些官员如何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一边读者看到几乎每个官员的办公场所都是在床上,宽大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床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被召来谈话的人只能站在走廊上等待着官员们醒来接见自己,万一回城堡的时间到了而官员们还没睡够,他们就只能白等了。那些铁面无私、秉公办事、严守职责的老爷们对当事人求之不得的最大关怀就在他们的睡梦中度过了。

  跟班给城堡官员分发档案一节巧妙地反映出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明争暗斗,其炫耀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发放档案捆儿的大小来表现自己的重要程度,档案多的老爷故意放在门口不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些同僚之间勾心斗角、斤斤计较,如果档案分发错了,想收回就难了,已拿到档案的不肯退回,认为那是对自己的污辱。该拿到档案的因不能及时拿到而大吵大闹。谁也不肯让步,苦的是那些分发档案的跟班们,哪位老爷都得罪不起,只能受尽两方的欺辱委曲求全来平息此事。跟班们小心翼翼地恭敬奉迎正好反衬出城堡官员们飞扬跋扈。

  所以从“社会学的观点则认为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

卡夫卡城堡的象征意义?

《城堡》写于1922年,是卡夫卡最后一部小说。它不仅是卡夫卡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卡夫卡创作风格成熟与定型的标志。

这部小说最能体现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特征,故一向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和代表作。

卡夫卡作为“现代艺术的探险者”,一反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采用全新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构筑了这部现代艺术的迷宫,使《城堡》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和美学上的震撼力。

卡夫卡孤独三部曲包括哪些?

1、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审判》、《城堡》、《失踪者》。

2、简介

(1)《审判》

奥地利小说《审判》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最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2)《城堡》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3)《失踪者》

《失踪者》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富有人家,为人善良。他十六岁时被一个中年女仆引诱,与她生了孩子,被父亲逐出家门,只身流浪去美国。他在美国一次次陷入窘境,最终沦为无业游民的奴仆。小说到此中止,按原书设计,罗斯曼最终得以逃脱,在一家剧院找到了工作。小说通过罗斯曼的遭遇,描写了工业社会中人的无助与卑微。

卡夫卡的《城堡》主要讲的是什么?

一个测绘员受命前往一个城市任职。然后他走拢了,却被拦于城门外。他绕着城堡关注着这个地方,并且一直努力试图进入。却未果。

就是这么个故事。书是卡夫卡未尽的作品,但是依然挡不住的精彩。

书里面花了很多笔墨来描绘城堡的外貌,以及测绘员K(对的,又是K)的心理活动。而一切,都充满了隐喻和暗示。这些才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卡夫卡的书,少有依靠情节取得人关注的。更多的,是那种手法。18世纪兴起的表现论,引导了作家从以世界为研究主体的模仿论中脱离出来,转而研究作品本身。表现主义文学,则是这种学术观点的一个集中型体现…(这段文论但愿我没记错,如果有兴趣,请自己考一下)

更正:表现论的兴起是19世纪,表现主义的出现先于表现论这个文论的出现。 但是,表现主义确实是表现论的一个集中型体现。虽然没有表现论说的那么偏激。

卡夫卡《城堡》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城堡》写于1920至1922年间,是卡夫卡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不仅表现出“卡夫卡式”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卡夫卡一生思想探索与艺术探索的总结。“城堡”这个象征物就是他一生所感到的那种与人敌对、压抑着人的精神和肉体的社会超验的力量的象征。

思想内容:西方学术界关于《城堡》主题内涵的三种理解:第一,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园。第二,人类寻找上帝。第三,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此三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更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对人与荒诞境遇关系的真实反映。《城堡》所表现的是人在世界上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这一存在主义哲学命题。卡夫卡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他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用寓意、象征、变形、自白、反讽等手法来表现“自我”,表现现代西方人道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他的作品通过具体刻画“人”如何变成“非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始终贯穿着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普通人与现代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和专制极权统治对人在精神上构成的威胁。

艺术贡献:1、独特的叙述角度与叙述手法。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

1、 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卡夫卡城堡深度解析?

卡夫卡的《城堡》很压抑,小说全篇明里暗里都透着孤独和压迫。男主人公K作为异乡人来到城堡这个大农村,遭到村民的处处抵制和排斥,哪怕他用尽了全力想要融入当地,有一个正当职业,再娶一个妻子,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最后却全部落空,当地人并不给他这样的机会。

城堡是一座孤岛,更像一座监狱,这里有一套又一套等级森严的规章制度,繁杂又多余。

城堡里出来的公务员老爷们是村民们争相仰望,而又难以接近的对象;秘书们身无“官职”,却可以对村民展开不分白天黑夜的讯问,被讯问者还理应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从而感恩戴德;跑腿打杂的勤务员们可以对酒吧的女孩儿们肆意侮辱蹂躏。

卡夫卡《城堡》中的城堡代表和象征着什么?

答:城堡是某种抽象理想的象征。不仅城堡显得虚无缥缈,朦朦胧胧,人物形象和故事本身也是飘忽不定,既谈不上典型性格,也谈不上典型环境,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依然受到尊重。

进入城堡的努力象征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寻,K的失败是作者悲观厌世的产物,是作者对人生的否定和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否定,这就使得小说通篇贯穿着痛苦惶恐和压抑绝望的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情绪使卡夫卡生前不为世人所理解。在《城堡》中,卡夫卡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一次绝望的挣扎,由此揭示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