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休谟问题? 什么是休谟问题的解释

什么是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年旧历4月26日(注:新历是1711年5月7日:18世纪旧历比新历早11天)-1776年8月25日)首先提出的,是个未能很好解决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人性论》在诞生之初并没有引起怎样的反响,休谟凭着自己的乐观和热忱又分别对其三卷进行改写,其中第一卷就是《人类理智研究》。休谟问题就是在《人性论》的第一卷和《人类理智研究》里面提出来的。休谟指出,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他对这类知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古人和今人都没有从事过” 。在给自己的《人性论》写的《“人性论”概论》一书中,他同样重点介绍了对因果推理的说明,指出这个说明可以作为全书的一个“样板”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进行反思所提出的问题被康德称为“休谟问题”。

延伸阅读

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启示?

休谟从经验主义的怀疑立场,把因果性、一般性、必然性理论放在特殊的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中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是心灵的习惯性联想。康德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因果必然性问题,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因果必然性是否可以被理性先天思维的问题。

启示:通过考察当代康德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康德虽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但是他出于批判哲学的立场转换了这个问题的视角,给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释。

休谟法则是怎么回事?

休谟法则是“没有任何证言足以确定一个神迹,除非该证言属于这样的情形,其虚假比它力图确立的事实更为神奇。”

休谟在其《人性论》第三卷第一章第一节最后的一个“附论”中提醒人们注意:在从“是”推出“应该”的时候,要小心,要严格推理。换句话说,对于人们经常随意从“是”推出“应该”,

休谟表示了怀疑,并认为这是一个涉及伦理学学科体系的重大问题。

所以,休谟提出了一个涉及伦理学体系的重大问题:能否从“是”推出“应该”。这就是“休谟问题”(休谟难题)。对于这个问题,休谟本人并没有给出回答,一如其哲学的怀疑论(不可知论)。

休谟在这里提出的问题为伦理学提供了由事实判断(能否)向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基本法则,即一个道德判断的结论不能从一个事实判断中推出。对该规则的有效性,黑尔深信不疑,并将其称为“休谟法则”。

这个法则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不可能从“实然”(is)中推出“应然”(ought)。1903年,现代英国哲学家、元伦理学开创者摩尔在其《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自然主义谬误”。他把凡是用“某种存在的事物”来定义“善的”的伦理学,都称为犯了自然主义错误。

学界通常把自然主义谬误简单地表达为:任何试图从“是”推出“应当”的做法,就是犯了自然主义谬误。

休谟问题的通俗解释?

休谟问题,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也即从“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它是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这个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许多著名哲学家纷纷介入,但终未有效破解。近年来,中国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仍然无法切入休谟问题的本质。休谟问题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哲学命题,它集中体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核心关系问题。

休谟一共提出了几个问题?

休谟提出两大类三个问题。

一、认知论维度

1,因果问题

休谟指出,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

2,归纳问题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休谟指出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

二、伦理学维度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指出,在以往的伦理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思想的跃迁,即从”是”或”不是”为连系词的事实命题,向以”应该”或”不应该”为连系词的伦理命题(价值命题)的跃迁,而这种思想跃迁是不知不觉发生的,既缺乏相应的说明,也缺乏逻辑上的根据和论证。这个有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以及价值判断不可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的主张,就构成了后世、特别是20世纪道德分析哲学讨论的一个主题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