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花大绑定音乐平台 什么叫做五花大绑

什么是五花大绑?

五花大绑是一个词语,拼音wǔ huā dà bǎng;五花大绑分为小绑和大绑。所谓小绑,只是专绑双手,身体其它部位不着绳索。有一种押解式捆绑(又叫穿小麻衫)则正相反:犯人从颈到肩至大臂都被捆绑,独小臂与双手不绑,大臂被向后缚紧,且与颈、肩、上身固定,无法活动,小臂和双手却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这是为了让犯人在押解途中即无充分自由,又能勉强自理生活(比如吃饭、喝水等),反之则称执行式。

大绑则是除捆绑手腕外,或缚双臂,或缚身体,甚至胸、背、脖颈、手臂等部位全都用绳捆缚。

延伸阅读

五花大绑怎么造句?

造句1.近来赶集的人少了,五花大绑,正是农村大忙季节。

2.刑车上有个被五花大绑的人。

3.洪夜挣揣,奈何双拳难敌四手,被五花大绑绑至马上。

4.要是你想逃,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他们将你抓住,五花大绑,丢进这清凌凌的青山湖里。

5.虽然被五花大绑在一棵木桩上面,但是却依旧鼻息如雷,完全没有感觉到大难临头。

6.把马五花大绑在架子上,把马腿在桩上缚牢,马拚命地挣扎,那架势受宰般惨烈。

魔术五花大绑是怎么变的?

将两米的绳子对折,将收紧环系在对折处,用另一根绳子作一个紧缚套,穿进收紧环,将两米的绳子搭在脖子上,紧缚套垂在背后,绳子两头各自穿入腋下,上臂两圈,下臂两圈,各自系在手腕打死结。

用布条做一个圈,刚好穿两个手腕,(此处用绳很危险,一会解不开手就麻木了,人也很难受。)一个手腕穿过布条圈,背到后面,布条穿过紧缚套后另一个手腕也穿过布条圈,拉紧缚套的另一头,同时两手腕用力往上移,由于收紧环只能往上收紧,所以两手腕逐渐被高高吊在背后,手腕上的布条圈被紧缚套收紧,无法挣脱,形成标准五花大绑。

如绑前先绑住脚,若无小刀将无法解开。 五花大绑的标准绑法是:用绳子从头套上,将绳子两头从左右分开,再交互一抽,就拉紧了,再将两头捆在犯人反背的交叉手腕上,从手腕上再绕过拇指与食指之间,最后打结。

这种绑人方法,牢固无比。

成语“五花大绑”是个怎么样的绑法?

【五花大绑】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

“五”字的初形是两横(二)间夹一个cha1(如X)。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说:“ X 像交错形,二谓在物之间也,当以交错为本义。自用为数名后,经传皆借午为之。”林义光《文源》说:“本意为交午,假借为数名。” 这就是说,“五”的本意是交错、交cha1,原本就是现在的“午”字。午时太阳当顶,阳气上升到了极点,开始下降,阴气开始滋生,二气在此时相交,故曰“交午(五)”。后来“五”被借用来做了数字“五”,于是又转借了“午”字来表示日中的午。“五”,字典上仅仅解释了作为数字的“五”,而摒弃了它的“交错、交cha1”的义项。有了“交错、交cha1”一解,立刻就会明白,“五花大绑”,是说绳索的交cha1萦绕

为什么叫做五花大绑?

五花大绑叫法的出处很难考寻,连旧版的词海词典中都查不到,但在《三侠五义》这种晚清小说上已有记载,可能是起自民间。然而,五花大绑的绑法要久远的多。因为枷铐铁镣桎梏等制作复杂,尤其是携带不便,绳索却是最易获得与携带,自然成为约束犯人的上选械具,我国到50年代捕人仍然多用绳捆。

小绑因只捆手腕,犯人全身其它部位尤其是双臂都是自由的,可把被缚的两手从体侧探出,观察绑绳状态而设法脱缚,有力者只要坚持不断挣扎也有可能使绑绳松脱;身体柔韧者甚至能将双手自背后经臀部和双腿翻到身前脱缚,所以必须要大绑。大家最熟悉的当属在白门楼被擒的吕布,这位无敌飞将就是被绳索捆作一团的,这说明至少在东汉末年,大绑的复杂绑法就形成了(这一段是史实,并非罗贯中杜撰)。

  五花大绑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先从犯人脖颈绑起,故至今南方还戏称被五花大绑为“穿麻领褂”,捆 “二龙膀子”。查词典,五花大绑条称:绑人的一种方式,用绳索套住脖子并绕到背后反剪两臂。仅拿这一条简单介绍去比,就可以看出那些先从手或胸开始的日式绑法不能算五花大绑。

可以说,大绑各国都有,专称五花大绑的特定绑法却是中国独创,是我们的国粹,不少人称之为“国绑”,是非常有道理的。而有的人侈谈什么日式五花大绑或西式五花大绑,是不客观的。

五花大绑名词解释?

五花大绑的意思是用绳子套住头再在背后交叉绑住手。

五花大绑的出处来源于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中“顺着捆来横着绑,五花大绑吊在二梁上。”

由此引申出“五花大绑”这个成语,来指一种把人牢牢绑住的方法。

这种绑法可以让人跪地后无法起身,从而达到压制的效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