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彩那天教案,由“得”转“失”,赢回诚信品质 :《中彩那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学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

【教材简析】

《中彩那天》讲述了在修理厂工作的爸爸,无意间中了大奖,但中奖的彩票却是父亲帮同事库伯代买的。父亲在经历了一番得与失的思想斗争之后,毅然选择了把奖品——一辆他们家非常需要的车,还给库伯。期间,母亲多次用诚实守信来安慰一家人,而作为儿子的作者却大为不解,甚至再三反对。之后多年,作者历经人生沧桑,逐渐感悟到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诚实守信这一品质已经深受教导,学习本篇课文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就可以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与心理。通过联系上下文,逐层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丰满人物形象。 通过设置的问题情境,切己体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读中品味,感受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一个人只要活的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2.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他又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道德难题的?期间作者的态度如何?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根据课文情节设计具体的语言实践训练。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中彩前后作者、父亲等一家人的态度变化。

2.理解“一个人只要活的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一句话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习任务之关键

1.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五课《中彩那天》——齐读课题。

2.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故事?

学生简述,教师板书:“抽奖得车、道德抉择、电话还车”。这就是课文的写作顺序,通过整体的读就可以抓住写作顺序,学习起来就直接明了了。

(2)过渡:有整体的读,就有细致的读。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呢?

(3)生交流,师总结。几乎都提出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既然好不容易中了一辆车,可为什么父亲还是打电话把这辆车还给了库伯。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中奖之后,一家人的态度变化。以及作者不情愿还车的理由和父亲是如何解决这一道德难题的。(要求: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做批注,写感受。小组有序交流思考所得。)

【评析:从整体入手,进而归纳概括课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做到了文清而脉明。同时,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设计者关注学情,渗透学法的教学理念。】

二、细说理由,感悟还车心情之纠结

好不容易中了一辆轿车,但母亲却教育我要坚守诚信,要我同意把车还回去,我同意吗?(不同意)我不支持把车还回去的理由还体现在课文哪些句段?刚才同学们已经做了小组交流,请小组展示。

1.展示板书第一部分:了解家庭生活之拮据。

通过阅读第一段,圈画“六口人”、“全靠”、“维持生计”、“安慰”等词了解家庭拮据,根本无力改善生活条件。

2.展示板书第二部分:了解父亲心愿之梦寐以求。

第二段:“父亲是一名技术精湛的汽车修理厂的技工,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3.展示板书第三部分:体会中奖的来之不易。

阅读课文第三、四段。从“挤满了人”、“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等语句可以看出汽车的来之不易。

【评析:三则理由,吴老师紧紧扣住“了解”、“体会”等词。可见吴老师对学情、对文本都做了充分的研究。三则理由的认识体现出一定的层级性,更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品味对话,感受还车态度之坚决

应该这样说,为了留住这辆车,“我”说了三个充分的理由,每一个理由都是那么的心不甘,情不愿。那面对中奖之后,父亲、母亲的态度如何呢?

1.体会父亲纠结的态度。“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2.体会母亲坚决的态度与作者反对的态度。出示对话:指导分角色读出对话语气。

“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过来,孩子。”

“K字代表库伯,你父亲的同事。”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3.对比原文,看看有什么不同。(省略语气词)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对话要读出人物的语气。男女生角色对话,感受母亲的坚持与我的不甘情愿。

【评析: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对“对话”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可读之处。这样的设计抓住了朗读指导的方向,更好的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分角色朗读训练为下面的思辨教学做了充分的铺垫。】

4.思考:假如我们一家要把这辆车占为己有,与情与理能否站住脚?

预设:A、观点一:站不住脚。

(1)编码不同:一张是05102,一张是05103。‚中彩的那张标记着“K”字,代表库伯。

预设:B、观点二:站得住脚。

(2)“K”用橡皮擦过,只留下淡淡的痕迹。我是仔细辨认之后才可以看得到的。也就是说,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既然忘记了,也就是说没人会去在意是否买过彩票。

5.总结。从第二种观点可以看出,尽管第一种观点说彩票编码不同,其中还有一张“K”字标记,但只要一家人不说,就没有人知道。那这样就算把这辆车占为己有,也能够投机取巧。退一万步说,就算库伯知道了,打起官司。也未必能够赢的胜算。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每年都有因彩票代购而引起的纠纷,但能够赢得官司的却寥寥无几。为此,我国不少律师曾经提醒:赊购和代购是违反彩票购买规定的,为了避免因赊销或代购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为此,各位彩民和彩票投注站主,不要出于信任而不按规则买卖彩票,否则双方的利益都有可能被伤害。所以,我们一家如果不想还给库伯这辆车,库伯也是无可奈何的。(板书:法律无可奈何。)

6.关注细节,体会道德难题。4-5小节。

“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

可以看出,我与父亲是同时回家的。并且父亲是开车回家,我想上车而没有被允许,照理说,父亲要比我先进家门。但是事实上是父亲是最后进家门的。我想问同学们,你们想想父亲这段时间去干什么了?(学生发挥想象,练说。)

7.也许这段时间父亲也在考虑要不要把车还给库伯这个问题,“家庭生活拮据;梦寐以求想拥有一辆车;中彩又是那么的幸运;就是不还,法律也奈何不了自己。”每一个理由都是那么的充分。可是反过来说,用这四个理由占有了这辆车,也就意味着将失去—-诚信。

这种“一得一失”的矛盾就成了父亲的道德难题。

8.父亲是如何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对啊,无论这辆车都多大的诱惑;无论占有这辆车的理由有多么的充分;还是利益天平的砝码有多么沉重,都不能成为失去诚信的理由。因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评析:此环节是吴老师设计的一大亮点。“假如我们一家要把这辆车占为己有,与情与理能否站住脚?”这一问题的巧妙之处在于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联系教材,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吴老师又不失时机的指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实现教材句段的前后联系,教材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进而突破了对“道德难题”之所以是难题的认识问题。】

四、想象延伸,明确人生价值之取向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父亲决定把车还给库伯。

出示:

“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1.同学们,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写了一首小诗。

出示:

生活拮据,诚信不失;

追逐梦想,诚信助力;

幸运降临,诚信更坚;

法外有情,诚信最重。

2.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如果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那么母亲所说的诚信,不就让拮据的生活充满快乐的时光吗?你们还会觉得“诚信,让                      。”请开动脑筋,想象一下并写一写。

3.师生交流、朗读。

诚信,让拮据的生活充满快乐的时光;

诚信,让美好的梦想放射人性的光芒;
诚信,让幸运时刻能清醒地面对自己的灵魂;
诚信,也会让冰冷的法律有了友情带来的温度。
一个人只要活的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总结:课文自始至终照应着母亲的那句话:一个人只要活的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写作方法上,这就叫做首尾呼应。其实最重要的在于课文通过描写中彩这件事,告诫每一个人当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时,应该如何通过社会规则来战胜自己的贪欲,赢回自己的尊严的道德抉择。这才是这篇课文的价值所在。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首尾呼应,通过一件事明白一则道理的启示。

【评析:教师通过紧扣主问题,带领学生品味句段文字,为本课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接着的小练笔更好的巩固、升华了课文教学人文主旨。】

五、创新作业,规划自我之人生

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通过这一件事,你觉得父亲会给我们一家人说些什么事?会不会开一个家庭会议,来设计一个家庭规划呢?请同学们据此或站在父亲,或站在母亲,或站在自己及其他兄弟姐妹的角度来设想一下自己的家庭规划。

【评析:课后题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它不仅实现了教学的有效迁移,还培养了学生更好的借助于一切资源实现语文的综合实践训练。在实践中学会规划、学会生活。】

 

刘彩凤老师点评:

道德难题,文学破解?

吴老师这篇教学设计的标题一下子就让我的陷入纠结,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辩证再一次在脑海中激荡。

你看,这是一篇四年级下学期语文课的教学设计,标题却呈现出“得”“失”“诚信”“品质”这样的属于思想、道德范畴的关键词,让人担心这篇设计会不会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待一边读着一环扣一环的设计,脑补着课堂上会呈现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这种担心渐渐消除,纠结的问题也顺理成章变成了下面三方面思考:

1.整篇设计虽以解决道德难题为线索,却以语言文字活动为载体,让师生始终处于读、思、说、悟的思维活动中:“细说理由”“品味对话”“设定家规”,这一连串的活动,一刻也没有离开“语”与“文”。

2.学习活动中学生处于“在场”的状态,通过变身作者提出“可以不还车”的理由,再与母亲、父亲坚决还车的态度与原则激烈碰撞,让学生能借助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对作者内心世界“感同身受”。这可以说是语用与体验式学习的成功结合,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美好道德品质得到锤炼,更重要的是这锤炼有着真实、完整的过程。

3.文学即人学。这篇课文,从文体特征来看,就是一篇小小说。好的小说是过渡读者精神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桥梁,我们可以抵达广阔的精神彼岸,奔向崭新的精神天地。吴老师的设计,让孩子抓住了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或背景、人物、情节,带领学生踏上了一座由他人照见自己的精神桥梁。

最后想说一句:语文课,设计的好,真的可以借助语言文字活动解决并且应该解决人的精神境界问题,因为,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想本身。

刘彩凤,女,苏州大市学科带头人,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中国文化体验中心主任。曾于2006年获得第六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