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课堂】孙娟:功成不必在我|《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功成不必在我——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河北省献县第二中学孙娟
写在前面: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引导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在第一课时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把本文作为“主题型文本”,结合寓言的特点,和孩子们一起做了如下的阅读尝试。
一、愚公移山之难
1.师:(板书)“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句子,人在天地间,非常渺小,微不足道。我们今天要解读的,是《列子汤问》中的著名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故事原本没有题目,题目是编者加的。这个题目非常有趣,小小的人要移大大的山。
(板书)愚公移山
2.师:很显然,这是一件难事。愚公面临哪些困难呢?找到课文原句,并做简要分析。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山很高,很大。
生: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愚公力气很小。
师: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他这把年纪,像风中的蜡烛,随时可以被吹熄,他还剩的一点点气力,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在下文,智叟说的更不留情面啊,他说的是……
众:“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师:再从其他角度分析。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移山的人很少,只有三个人。
(众生反对。)
师:几个人呢?
众:四个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率”这个字。愚公带领他们,是四个人。
师:这个句子讲的好!但是,是四个人吗?
生:不是。还有一个小男孩。“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师:三个人,不多,五个人,也太少!再从其他角度说说移山之难。
(生踊跃。)
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用的工具小。
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师:还有吗?
(确定大家都没有要补充的,开始下一个环节。)
二、愚公移山之易
1.师:这个故事,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结局。(齐读)“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看来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移山这件难事儿,在愚公面前,就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板书)愚公移山
2.再读文章,仔细体会,当你读到哪个句子的时候,你觉得愚公移山一定能成功?画出课文原句,并做简要分析。
众(抢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师:请一位同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听到愚公的这句话,就能断定愚公移山一定成功?
生:因为愚公的子孙是没有穷尽的。
(众生笑。)
师:为什么笑呢?
(众七嘴八舌)
一生喊:他儿子生的可能是女儿。
师:传说中,我们中华民族的有两大始祖,知道是谁吗?
生:炎帝、黄帝。
师:我们(做手势,指学生和自己)都被称为炎黄子孙。这种说法和某一代人某一个人生男生女有关系吗?(众摇头)
(屏显)
晋朝的张湛认为愚公是“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人。愚公有大时间观念。在无穷无尽的宇宙里,“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不过是瞬间的事,移山,也不过是瞬间的事。
请再次齐读“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生齐读。)
师:请一位同学把这层意思总结一下。
生:人力是没有穷尽的,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总有挖平的一天。
师:移山,自我开始,山,却未必在我手里挖平。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却必定有我。相比较而言,当我们把目光放在愚公的某一代人生男生女这样的问题上,我们和文中的一个人好像啊!
众:智叟。
师:文中对智叟的描写只有一句话。读这个句子。
(齐读)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智叟“笑”“止之”,嘲讽愚公“不惠”“残年余力”,嘲讽愚公不能“毁山之一毛”。都是因为智叟看到的,是眼前的愚公,一生一世一人,这种时间尺度真的太微小了。
3.师:张湛还有另一条注释。
(屏显)(逐句领读)
必其不已,则山会平矣。世咸知积小可以成大,而不悟损多可以至(致)少。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而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今砥砺之与刀剑相磨不已,则知其将尽。二物如此,则丘壑消盈无所致疑。若以大小迟速为惑者,未能推类也。
师:愚公的坚持,会慢慢地改变山海本来的面貌。大和小,多和少,强和弱,难和易,都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中国古人是以神为尊的,即使是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有耐人寻味的态度。请大家找到原文原句。
生:“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山神无家可归,所以他害怕了。
生:“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他帮助了愚公。
师:让山神“惧”、天帝“感”的仅仅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吗?
众: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
众沉思不语。
师:张湛的解读能不能给你启示?
生:是“不期朝夕”的精神,这种长久的坚持很可敬也很可怕。
4.师:我们再从其他角度找找“愚公移山之易”吧。
生:“吾与汝毕力平险”,从“毕”可以看出,愚公要用尽全力移山,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这个句子写出了愚公移山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才可能成功。
师:你注意到了“目标”。这很好。这两座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要移走它们,要做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冀是河北省。豫是河南省。愚公要打通河北河南的通天大道。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年代,这个目标不可谓不远大。明知难为而为之,这样的人感天动地!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不但有目标,而且立刻付诸行动。
师:立刻两个字用得好!
生:“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个孩子也来帮忙,可见大家都非常支持愚公。
师:这个角度很好。文中还写到了其他人支持移山吗?
众:“杂然相许”。
师:众人支持,七八岁的孩子支持,孩子背后的妈妈一定是……
众:支持。
师:孩子一家代表着……
众:愚公的邻居们、村民们……
师:“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不但是愚公之苦,是全家之苦,是村民百姓之苦,是老老少少世世代代之苦。如果没有愚公移山,这个七八岁的孩子活到愚公的年纪,“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个孩子的后世子孙,“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的愚公遇到那样的智叟,大智慧PK 小聪明。
三、寓言的身体和灵魂
师:有人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列子 汤问》将这个故事放在“夸父逐日”之前,愚公“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夸父则“恃能以求胜”,结果,一成一败。
这位可爱可敬的老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精神图腾。
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创作国画《愚公移山》;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写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立愚公之志。
(屏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把你的理解写成20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下课!
附:刘哲同学课后作业
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我们最喜欢的语文课。老师以幽默的教学方式带领我们详细地解读了《愚公移山》。
愚公虽然名为“愚”,但懂得移山不是一时之功,功成不必在我,这是一种担当,一种情怀,这是忘怀以造事的大智慧。智叟虽然名为“智”,实际上却目光短浅、愚蠢无知。困难是无法逃避的,逃避了这个困难可能还有新的困难等着我们,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克服困难。
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使我们敬佩,愚公有远大目标,并立即付诸行动,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孙娟,河北省献县第二中学教师,语文湿地栖息者,一直默默追随王君青春语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