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18 | 教育的副作用

今天项目进度30%,还算顺利,遇到问题能通过查资料独立解决。高兴,晚上买了一盒凉拌卤鸡爪,作为奖励,也寓意将来多多抓钱。
继续谈《不说,就真来不及了》给我带来的感想。书中倒数第二个临终人士的信,来自一位修女。
她出生于银行世家,家族一直在波士顿近郊的欧式大宅里,妈妈出生于另一个世家,婚后妈妈只做慈善和社交的工作。她的哥哥毕业于哈佛医学院,在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姐姐毕业于韦尔斯利女校,在波士顿交响乐团做小提琴手。
她从小安静,漂亮,很受家人宠爱。只是,7岁时,在一个家庭晚会中,妈妈在弹钢琴,一个微胖秃顶的珠宝商随意地走到她妈妈身边。她无意中从镜子里看到,珠宝商捏了下她妈妈的大腿,她妈妈的琴声停了一秒,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弹奏。
从那时起,她性情突变,变得尖酸刻薄,爱恶作剧。
12岁时,她发现亲切有礼又孝顺的姐姐喜欢的人是女生。后来,姐姐还顺从妈妈的安排,跟一位世交子弟结婚,生了一儿一女,同时还与那位女生保持着非一般的联系。
15岁时,她原以为安静木讷的书呆子哥哥,因为酗酒和为女人争风吃醋,打架伤人,被捕入狱。她还听到哥哥说,祖母是因为祖父出轨而自杀。
17岁时,她无意中听到父母吵架,得知爸爸早已有婚外情,外面养着一个私生子,爸爸的情人就是经常在她家做客的一位俄罗斯歌唱家。
从那之后,她开始抽烟、打扮举止愈发怪异。
20岁时,她读大三。在圣诞节后的家庭晚会上,她认识了一个看似孤僻的男人布莱克。布莱克说她怪异的打扮,是因为受到过感情和信任的伤害;说她有一颗最柔软的心;说她的眼里写满了渴望被接受和被爱的信号,只是大多数人被外表误导了。
她爱上了布莱克,变得温顺、爱美。这个男人也说爱她。
8个月后,布莱克告诉她,他有妻子和孩子,他不想伤害妻儿,他们必须分手。他还说,她还小,应该有更好的前途。
这时,她已经怀孕了。不过,她没来得及告诉布莱克,就被分手了。
她一个人去堕胎,然后决定去修道院当修女,希望看看上帝是否能给她一点真实的爱。
她信中写,她无数次尝试与上帝沟通,却没有得到一次回应。当了6年修女后,她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
她姐姐把她接回了家。她爸爸在她进修道院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妈妈在她回家的前一年去世了。
她写道:
“直到此刻,在我生命的终点,我才明白,我们在世界上最想要的东西其实就是那一点实实在在的爱,无论它来自家庭还是任何人,有了它,就有了活着的理由,就有了一切;没有它,人就会变态,就会疯狂,就会通过想象去寻找一个爱的替身。上帝的存在只说明一件事:这个世界很缺爱。
我的一生看似充满了遗憾,但却是真实地寻找爱的一生。这,就足够了。”
她的一生真是一个悲剧。
但我总觉得,是不是她受到的教育导致她这样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能忍受一丝一毫的虚假丑恶。
世界从来都不是一个完美的地方,人也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世界不仅有阳光与美景,也有黑暗与丑陋。人性不光有善,也有恶。
真善美是部分的现实,但不是全部的现实。它是一个永恒的追求。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把理想和追求,当成世界的本来面目灌输到孩子头脑中了?
如果孩子认为真善美是理所当然的全部现实,那孩子有一天走出学校和父母营造的幻象之后,ta原本牢固的信仰被观察到的现实所撼动的那一刻,ta的心灵该如何自处呢?
教育是不是应该告诉孩子,世界/人性有真善美,也有虚假丑恶。虚假丑恶的东西,就像海市蜃楼、沼泽、苍蝇、鳄鱼一样的自然存在。
我们可以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就像远离沼泽、苍蝇、鳄鱼。但我们不能从主观上否定假丑恶的存在。
如果她在主观上能接受假丑恶的客观存在,也许能避免飞蛾扑火的悲剧一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