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是否有益(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是否有益

古人说: “开卷有益。” 我也坚信了几十年。但久而久之,我就发现,开卷未必有益。古人也许书少,得之一二实属不易,在知识贫乏的时代,几本书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所以会有此种感慨。可如今,出版物泛滥成灾,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有的甚至是有害的。真正能够经久不衰、成为良师益友的书少之又少。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读遍所有书籍,选择好书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又可以避免误入歧途。有的书籍是入门的,可以奠定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有的书籍是启发性的,可以提供多角度的思想方法。而有的书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利用歪理邪说耸人听闻,哗众取宠,误导读者,这种书籍实为毒草,开卷有害。当下大多数的养生、感悟、修行之类的鸡汤书籍是泛着香味的毒草,貌似积极的消极,逃避现实的自私自利。
还有一种毒物就是以国家意识形态出现的政客的著作。这种“著作”不是开启民智,而是强行灌输,是在强力实施之前的舆论攻势。这种“著作”并不具备系统完整的思想,而是充斥着歇斯底里的煽动和叫嚣,激发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仇恨心理和暴力倾向。这类“著作”总要树立一个假想敌,让这种情绪有的放矢,并且很有使命感和成就感。这种“著作”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要排除一切可能威胁其权威性的书籍。因此,当书店里只剩下几本书的时候,文化就被扼杀了。这几本书就如同大毒草,不仅毒杀了其他书籍,也毒害了读者的心灵。这种“著作”能够独占书架,依赖的不是真理,而是暴力,一种难以抗拒、不容置疑的语言暴力。
任何一种书籍一旦上升到被人崇拜,不容置疑的地位,就走向了反面。这类书籍就包括宗教的经书,如《圣经》和《古兰经》等,还有历史流传的经典,如《三字经》。这些典籍,既有现实的规范,也有未来的诱惑,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受人崇拜,不容置疑。我不怀疑这些经典中的积极成分,但包含其中的排他性,以及诱惑和惩戒,往往令人心生畏惧。不容置疑的理论往往是有问题的。难道崇善就只有一条路吗?就一定要夹杂着这么多附加条件,清规戒律,并为之献身吗?这些经典在教导的同时,还带着赌咒,信了如何,不信了又如何,让人多少感觉到利诱背后的威逼。那已经不是知识,而是枷锁,不是快乐,而是负担。
读书使人获得新知,积极,向善,同时也获得开启未来的钥匙,而不是受其束缚,安于现状,更不是恐惧或从恶。读书是了解已知的过去,并探寻未知的将来。它既是答案,也是问题。读书越多,疑问越多。在书架跟前,请保持我们的从容,并带着挑剔的眼光,寻找有益的书籍。

开卷是否有益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