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之后是谁?(汉武帝之后的皇帝)

汉武帝之后都有哪些皇帝,有他们的生平介绍吗?

优质回答

1、汉昭帝。汉武帝的小儿子,武帝死后八岁的刘弗陵即位,委托霍光、桑弘羊、上官桀等人辅政。但是不就霍光与上官桀等人发生了矛盾,上官桀等人以暗中谋划废掉汉昭帝被杀。此时的朝政基本由霍光辅政。待汉昭帝逐渐成人后,却在21岁的时候过世了。

2、刘贺。刘贺就是最近出土的海昏侯墓的主人。在汉昭帝驾崩后,大臣们选中了刘贺即位,但是刘贺进京后,仅仅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掉。史书记载的原因是他荒淫无道,孝义全无,但是也有人分析是他与当时的大臣霍光发生了矛盾,导致被霍光所废。

3、汉宣帝。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刘贺废后,霍光等人拥他做了王位。汉宣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击败了匈奴,呼韩邪单于进京朝臣。待霍光死后,以他后人不法为由,彻底的打消了霍家历经三朝的势力。

4、汉元帝。著名的王昭君出塞就发生在元帝时期,此时的朝政沿袭了宣帝以来的趋势,但是宦官当权逐渐有了苗头。大将陈汤在这一时期率军击败匈奴,说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

5、汉成帝。汉成帝即位后,汉朝逐渐出现了衰亡之像,成帝宠爱赵飞燕姐妹,而在朝政上任用外戚王氏家族,导致他们逐渐掌握了汉朝的朝政大权,王莽也因为这个原因逐渐的出现在了政治舞台上,王家的势力越来越大。

6、汉哀帝。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就告病故。

7、汉平帝。此时王莽已经逐渐控制了汉朝的朝政,为了便利控制皇帝,他立了年仅9岁刘衎当皇帝。朝政基本全部王莽控制,几年后,14岁的汉平帝过世。

8、刘婴。依然是作为王莽的傀儡存在,等待王莽控制朝政的时机成熟后,他就导演了一处禅让的戏剧,由刘婴禅让给了王莽。西汉告以终结。

汉文帝之后的帝王为什么不叫汉武帝而叫景帝?

优质回答

所谓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都是古代帝王的谥号,就是他们死后,由下一任帝王及大臣们把他一生的功过、事迹及品德用一、二个个精辟的字来概括、总结,以示表彰,任何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谥号是什么,只有在死后才有的,所以也叫追谥。

给皇帝上谥号一般都遵循西周时的《谥法》来执行,上面列出很多有关帝王谥号的标准,后世根据先帝的品行及功绩再依照谥法表相对应的条文即可得出先帝的谥号。(汉文帝)

汉文帝的“文”根据“谥法”: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这个就比较适合汉文帝了,刘恒自吕后乱政以后,他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使西汉逐步走向繁荣。

汉景帝的“景”字依据《谥法》:由文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在这里取由义而济之意,及用义而成,刘启削诸侯之封地,平定七王之乱,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都比较适合由义而济、布义行刚之”景”。

汉武帝的“武”字根据《谥法》:威强睿德曰武、刚强直理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在这里取克定祸乱、夸志多穷之意,就是说刘彻威严、坚强、明智、仁德,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刘彻改革兵制,集中兵权,加强了中央军事力量,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平定北部的骚乱,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西汉至中亚的通道,“武”就代表军功显赫。(汉景帝)

既然刘恒能称汉文帝,那么刘启为什么不能顺着叫汉武帝呢?过去给皇帝上谥号并不是按照1、2、3、4及A、B、C、D的顺序来的,而是看你有没有那个资质。

刘启在“武”的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仅仅只是平定了七王之乱,这七个诸侯王所犯之事都是他刘家的家事,刘启就是执行家法处置,这与“景”的“布义行刚”相适应,而不符合“武”的“克定祸乱”,刘启在对待匈奴的政策上还是继承了汉文帝刘恒的息事宁人的和亲法,因此“武”用在刘启身上就不合适。

而刘彻痛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除去了多年的隐患,这就是“克定祸乱”,这就是刘彻的“武”。(汉武帝)

因此说谥号不是想怎么取就能怎么取的,主要是刘启还没有达到武帝应有的标准。象“文”这个谥号是多少皇帝梦寐以求都想得到的,关键是你有没有那个资质,有没有那个功德,这都是要由后人来平定,像杨广绝对不想要那个“炀”的恶谥号,没办法啦,你坏事做绝,这个“炀”字就非你莫属了。

谢谢邀请。

首先要搞明白庙号、谥号和年号的区别。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年号是自己定的,想怎么叫都可以。

而谥号是皇帝去世之后由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史官评议之后给的,比如汉景帝的谥号全称是“孝景皇帝”,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生前讨论这个是要杀头的,所以本人完全决定不了,也并非“武继文后”的传承关系。且景字的谥号含义还是不错的,而武字则是功过参半。

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逸周书·谥法解》

所以看着《康熙王朝》里大玉儿一口一句“我孝庄”,的确是瘆得慌。

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按照典制,庙号只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上,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所以自唐太宗之后都叫xx宗,而之前都称xx帝。汉武帝之孙宣帝时上庙号世宗,而汉景帝没有庙号,换而言之他还不够格。

在唐太宗开了没事就慰问史官的恶劣先河之前,历史上的谥号和庙号大多是客观而公正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至于为何汉景帝要用景字,不是没有原因的。

就事论事汉景帝确实是一位有为的贤君,在位期间继续文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政策,为汉武帝与匈奴的决战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并任用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消弭了内部隐患。

但汉景帝确实干过一些缺德事,以晁错和周亚夫为例。一个献“削藩策”,等到七国之乱不可收拾之时就被拉去“朝服斩于市”,榨干最后的价值去消除对方“清君侧”的合法性;一个立下不世之功,却无端受辱于刀笔吏,最后活活饿死。

至于武功,对外然仍以和亲为主,对内“七国之乱”就是他惹的祸,幸亏有周大将军替他擦屁股,不然可比“靖难之役”的局面危险太多了,这点显然武功不够看。“景”亦是上谥,想必刘启本人也不会纠结于此。

而汉武帝北击匈奴,南灭越国,东击东越,西夺河套,一辈子开疆拓土,赫赫武功,虽然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但这个“武”字显然当之无愧,也正因为这旷古绝今的功绩才会有后来的“世宗”庙号。

“汉称七制,唐羡三宗。”—《增广贤文》

后人公认的汉代有七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两位都位列其中,就不用计较这点谥号上的区别了吧。

汉武帝刘彻是刘邦的曾孙,那刘彻是西汉的第几位皇帝?

优质回答

很简单,就是他爷爷的哥哥刘盈到他爷爷刘恒,这中间的“皇帝”算不算数?若算,则是第七个,若不算就是第五个。但是,“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史记 吕?太?后本?纪》)。所以,从?从?惠?帝?到?文?帝?中?的“皇帝”不?算?数?。

因此,从刘邦到刘彻,应该是第五个皇帝。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第10位儿子,为什么能继承皇位?

优质回答

刘彻能当上皇帝,绝对是一个巧合!

因为汉景帝的皇后,一直没有生孩子。而之前的那位太子,他的母亲又实在缺乏手腕。而刘彻的母亲,则是手腕极强,最后拉拢了一大帮人,一起支持汉武帝。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巧合的存在,刘彻才得以顺利登基,成了历史上那个著名的汉武帝。

所有的这一切,还得从汉文帝在位的时候说起。话说汉文帝在位期间,当时刘彻他爹,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还只是一个太子而已。随着刘启逐渐长大,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这时候,身为太后的薄氏就提出,要让刘启娶自己的一个远房孙女。

这位薄太后,那可是一个猛人。当年楚汉战争的时候,薄太后曾经是魏王的妻子,后来被汉高祖刘邦抢了过来,做了自己的妃子。不过,刘邦活着的时候,薄太后并不受宠。只是在一次临幸的时候,侥幸怀上了汉文帝。

但也正是因为不受宠,后来刘邦去世以后,刘邦的儿子们基本上都被吕后干掉了。唯有薄太后和汉武帝这对母子,因为实在不受宠,早早就被踢到了山西那边,所以幸免于难。再后来,吕雉去世后,西汉的开国功臣们,诛杀了吕家,重新拥立了汉文帝。而一直不受宠的薄太后,自然也摇身一变,从一个普通的藩王之母,成了汉朝的太后娘娘。

薄太后这个人,向来比较节俭,就算当了太后,也没什么变化。不过,唯独在对待家人这件事上,薄太后比较在意。这倒也不奇怪,毕竟熬了这么多年,吃了这么多苦。如今好不容易成了太后,自然要提携一下自己的家族。

在薄太后的提拔下,薄家人被迅速提拔了起来。不过,即便这样,薄太后还是不太满意,所以就提出想要让自己的一个远房孙女,嫁给孙子刘启做太子妃。

薄太后的这个想法,初衷固然是好的。既能给薄家带来好处,同时也能给老刘家找一个‘知根知底’的太子妃,似乎是两全其美。

但薄太后唯独忘了一点!包办婚姻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没几个会真正幸福的!

果不其然,当薄太后提出这个建议之后,向来孝顺的汉文帝,直接点头同意,让太子刘启娶了这位薄姑娘。至于刘启本人怎么想,好像谁都不在乎。而这场包办婚姻,后来也直接影响了很多事情。

薄姑娘嫁给刘启之后,因为是包办婚姻,俩人基本上也谈不上什么爱情。所以俩人结婚之后,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刘启就没碰过这个薄姑娘几次。再加上这位薄姑娘,身体可能确实有点问题,所以终其一生,都没有生过孩子。

皇后不生孩子,这事在古代绝对是个大事。

照理来说,按照古代传统的宗法继承制,最完美的情况,应该是正妻先生一个儿子,然后其他小妾再生孩子。这样的话,嫡子不但是嫡出,而且还是长子,其他庶子就不会对嫡长子的地位造成威胁,保持了长幼有序的制度。而放在皇家的话,那就应该是皇后先生孩子,其他妃子后生孩子。

但是,一旦皇后没有孩子,而其他妃子又特别能生的话,那接下来就是经典的宫斗大戏了。

汉景帝的后宫,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作为正妻的皇后没有孩子,但是其他妃子却先后给汉景帝,生了十六个孩子!公元前156年,就在汉景帝刚刚即位后不久,这一年,刘启的小妾团队当中,有个深受刘启喜爱的王美人,给刘启生下了第十个儿子。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照理来说,就算皇后没有儿子,刘彻前面还有九个哥哥。按照传统的顺位继承制,刘彻绝对没机会被立为太子。但有意思的是,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发生了一系列巧合,最后把刘彻硬是推上了太子之位。

首先,汉景帝登基之后,因为皇后一直没有孩子,所以此后好几年的时间里,汉景帝一直都没有立太子。

这样一来,围绕立太子这件事,各方势力开始明争暗斗。不但那些妃子,纷纷发力,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坐上这个位置。就连朝堂上的很多大臣,也开始纷纷站队。毕竟如果是和自己交好的皇子,做了太子,那对于一个大臣来说,自然也是有好处的事情。

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第一个跳出来,挑明这个矛盾的,不是那些妃子,而是汉景帝的母亲,当时的太后娘娘窦氏。

说起来,这位窦太后也是个奇葩。其他人争太子之位,都是支持皇帝的某个儿子。而这位窦太后,支持的却是刘启的弟弟,就是窦太后的小儿子。

窦太后虽然力挺自己的小儿子,但汉景帝还算是比较清醒,最后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问题。不过,这件事的发生,也让汉景帝意识到,他有必要尽快从自己的儿子当中,挑选一个做太子了。

但问题是,挑谁呢?

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如果嫡妻或者皇后没有儿子,那接下来就该顺位轮到庶长子。而汉景帝的庶长子刘荣,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孩子。最关键的是,刘荣的生母栗姬,非常得宠,深受汉景帝的宠爱。

既然这样,那问题似乎也就迎刃而解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刘荣似乎都是最佳的太子人选。所以,不久之后,刘荣被顺利立为了太子,成了大汉王朝的新一代储君。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已经再无任何悬念。不管怎么看,刘荣的太子之位,似乎都稳如泰山,根本不可能被动摇。但谁都没能想到的是,原本作为刘荣依仗的栗姬,后来却偏偏成了刘荣的最大短板。

这个栗姬,争宠的手段确实很厉害,但是在政治方面,却几乎堪称一窍不通!

刘荣被立为太子之后,各方势力自然积极前来示好,想要和刘荣母子攀上关系。这其中,便有汉景帝的亲姐姐,馆陶长公主。

馆陶长公主也是那位窦太后所生,和汉景帝是真正的一奶同胞。按照窦太后那种护犊子的性格,在汉景帝即位之后,馆陶长公主自然也得到了各种加封。而馆陶长公主为了巩固自身权势,便开始主动接触栗姬母子,提出要和栗姬结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给刘荣做太子妃。

从亲戚关系上来说,馆陶长公主的女儿,得管刘荣叫一声表哥。这门亲事如果是在现代的话,肯定是不合法的。但是在汉朝那会儿,却是典型的‘亲上加亲’,大家都比较喜欢。而且,馆陶长公主权势极大,而刘荣又需要稳固自己的地位。这桩亲事,显然是一桩双赢的买卖。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桩亲事,栗姬却偏偏拒绝了。

栗姬拒绝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之前馆陶长公主为了讨汉景帝的欢心,经常向汉景帝送美女。而这些美女入宫之后,自然都成了栗姬的敌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栗姬看馆陶长公主一直不太顺眼,自然不愿意和这位长公主成为亲家。

这件事,足以暴露出栗姬在政治方面,是何等的目光短浅。摊上这么一个妈,也难怪刘荣后来当不上皇帝了。

被栗姬拒绝之后,馆陶长公主自然是恼羞成怒。这位长公主好歹也是皇帝的亲妹妹,哪受过这种气?最关键的是,馆陶长公主看得出来,栗姬对自己并无好感。所以,如果刘荣将来真的成了皇帝,那将来她绝对会遭到打击报复。

就算是为了自己,也绝对不能让刘荣顺利登基!

因为这样一桩失败的婚事,馆陶长公主,直接走到了太子刘荣的对面。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刘彻的生母王美人,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机会。

相比栗姬,王美人显然更懂政治。王美人一眼就看出,和馆陶长公主结亲的好处。所以,在馆陶长公主被拒之后,王美人主动找到了这位长公主,提出了自己想要结亲的想法。

此时的馆陶长公主,正愁没有皇子可以支持,王美人就带着刘彻出现在她的面前。更有趣的是,接下来,刘彻自己为自己送了一个神助攻!当时两位母亲在讨论婚事的时候,馆陶长公主曾经问刘彻,喜不喜欢自己的女儿。而刘彻却回答:如果我将来要是能娶她,我就建造一座黄金打造的屋子,来给她居住。

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听到这话之后,馆陶长公主自然更是大喜过望。自此之后,这位长公主殿下,开始竭力支持刘彻,经常在自己弟弟面前,说刘彻的好话,同时也没忘了诋毁太子刘荣。

照理来说,一个长公主,就算是权势再大,也不可能直接左右皇帝,废立太子。而且,汉景帝也不傻,自然看得出这位长公主的心思,所以一直有所提防。不过,时间长了以后,汉景帝还是会难免心存芥蒂,对栗姬母子的看法也越来越多。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那位严重缺乏政治头脑的栗姬,却再次给刘彻送上了一个神助攻。

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忽然得了一场急病,卧床不起。病重的汉景帝,把栗姬叫到了自己的身边,颇有些托孤的意思。汉景帝提出,希望自己死后,栗姬可以照顾一下自己的其他孩子,不要发生当年吕后那样的事情。

如果栗姬稍微有点政治头脑,此时自然要一口答应下来。就算真的有杀心,肯定也要等到汉景帝真的驾崩之后,再显露出来。

然而,头脑简单的栗姬,却当场发作,直接表示,自己不会答应,而且还对汉景帝出言不逊。大概此时的栗姬,觉得自己已经是胜券在握,不久之后就能做太后了。而栗姬如此表现过之后,汉景帝心里对栗姬最后的一丝情谊,也彻底烟消云散了。

此时的栗姬,估计只等着汉景帝驾崩,自己儿子好顺利即位做太子了。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这之后不久,汉景帝偏偏康复了!

汉景帝康复之后,对栗姬自然更加疏远。但碍于刘荣的太子身份,也不好多做什么,只是对这对母子更加疏远了一些。不过,聪明的王美人,却看出了汉景帝的心思,瞬间抓住了这个机会。

在王美人的推动下,接下来,很多大臣开始上奏,请求废掉那位一直没生孩子的薄皇后。汉景帝早就对这位薄皇后没了兴趣,如今他的那个奶奶又已经去世多年,薄家也已经衰败,汉景帝也不需要再顾忌什么,直接就废了这位可怜的薄皇后。

再之后,王美人又鼓动大臣们上奏,请求立栗姬为皇后。

这下子,就算是汉景帝再怎么迟钝,也会产生很多新的联想了。

在汉景帝的眼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栗姬在背后推动的。正是栗姬鼓动大臣们上奏,让她废掉了薄皇后,然而自己想要做皇后。如果此时汉景帝还宠爱栗姬,那汉景帝绝对会顺水推舟,乐于促成此事。

但是,经过之前的病重事件后,汉景帝对栗姬已经没有了任何宠爱。到了这个时候,再发生这种事情,汉景帝就只会感觉到,这个女人在威胁自己的皇权。

任何皇帝,都无法容忍这一点。

所以,在这之后,汉景帝直接下令,杀掉了上书的大臣,废了刘荣,并且彻底将栗姬关在了深宫,再也不见她了。而栗姬被关起来以后,积郁成疾,不久之后也就去世了。

刘荣被废之后,汉景帝自然要从其他儿子当中,继续挑选一个做太子。但此时的汉景帝,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似乎都只有刘彻这一个选择。因为他的母亲王美人,此时最得宠。而且之前那位馆陶长公主,也替刘彻说尽了好话,让汉景帝越发喜欢这个孩子。

于是,公元前150年四月,就在刘荣被废四个月之后,年仅七岁的刘彻,被再次立为了太子,完成了人生的华丽逆转。

但是,纵观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刘彻在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其实就只说了一句‘金屋藏娇’而已。其他所有事情,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刘彻能当上太子,完全是他的母亲王美人,和馆陶长公主一手促成。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那位栗姬的神助攻。但凡这位栗姬,稍微懂一点政治,刘彻恐怕都没机会做太子了。

按理来说的话,刘彻确实和皇位无缘,因为当时汉景帝已经立粟姬的儿子刘荣为皇太子了,而在一次汉景帝生病的时候,也曾经嘱咐过粟姬要在他死后善待其他的皇子,所以刘荣继承大统好像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这世间偏偏就有许多的事情不讲理,不按常理出牌,这才使得刘彻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帮刘彻逆天改命的关键人物就是汉景帝的亲姐姐,刘彻的姑妈馆陶长公主刘嫖。刘嫖和汉景帝系同母所生,并且非常受到窦太后的喜爱,所以刘嫖仗着自己是汉景帝的亲姐,频频干涉朝政,在朝廷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而且还多次给弟弟推荐美人(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的贵幸)

我们再来看看刘荣的老妈粟姬,粟姬非常受到汉景帝的宠爱,也认为儿子刘荣成为下一个皇帝是铁定的事情了,但是她也有一个缺点,善嫉,可以说,粟姬是被自己所打败的,因为她得罪了在对汉景帝非常有影响的刘嫖。

在前面也提到过,汉景帝有许多美人都是刘嫖所推荐的,所以粟姬便开始怨恨起刘嫖了,怪她推荐美人和自己争宠。所以在刘嫖提出要将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的时候,粟姬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两人遂由此交恶。

刘嫖在粟姬那儿受挫,转而同刘彻的母亲王氏洽谈联姻之事,王氏洞若观火,很明白刘嫖所具有的能量,欣然同意,于是两家合为一家。当然,这期间还有一个讲述的故事,此时的刘彻还小,刘嫖将其抱在自己膝盖上,问他要不要娶所指左右为妻,刘彻都说不要,接着刘嫖指了指自己的女儿,问他要不要娶为妻,刘彻便说“如果能够取得阿娇为妻,丁将其藏在金屋之内”,长公主大悦,这便是金屋藏娇的故事。

回归正题,刘嫖毫无疑问的站在了刘彻一边,所以刘必须要为其谋取前途,而对于皇子来说,成为皇帝就是最大的前途,所以刘嫖就总是在景帝面前说粟姬坏话,然后在说王夫人有多么的好,久而久之,景帝自然被影响到了,后来,王夫人再加一把火,请了一个大臣请求立粟姬为皇后,这无异成了压倒粟姬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景帝对粟姬大为反感,废刘荣太子之位,恰好刘彻也非常讨景帝欢心,于是刘彻便如此顺理成章的成了新的太子。

注: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汉武帝之后是谁】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