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死后六国(秦昭襄王之死)

网友提问:

秦昭襄王逝世后,六国为何响起一片哀嚎悲痛声去吊丧?

优质回答:

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长达五十五年之久。

早年,他跟随母亲在燕国为人质,直到秦武王去世,回国夺位,成为秦昭襄王。在他即位初期,宣太后当权执政,外戚魏冉处理庶务,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了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等地,发动了著名的水淹郢都的战役。从此,东方各国听闻虎狼之秦无不战战兢兢。

后来他听从范雎之言,夺取宣太后、魏冉的权柄,正式亲政。文以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并对赵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四十万赵军。之后,他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在位时可以说战果硕硕,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薨逝,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襄。要说秦国内部的人为之痛哭还好,但东方六国为之痛哭,响起哀嚎悲痛之声,恕笔者一时无法理解了。笔者认为与其说是哀痛秦昭襄王,不如说是哀叹自己的未来。

周朝灭亡,天下共主已失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秦国的大将赵摎攻打韩国,攻占了阳城,斩首了4万人。接着赵摎继续挥师攻打赵国,攻占了二十几个县,斩杀及俘虏了九万人。位于王畿的周赧王姬延感到非常恐慌,于是他和燕国、楚国密谋联合各国,再订立合纵盟约攻秦,准备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

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赵摎攻打西周。吓怕的周赧王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由此可见此时的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尊严。秦国将周赧王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贬为平民,便放其回到西周。后来姬延抑郁而终,东周国亡,立国879年。

要说之前,虽说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但各诸侯之间还是顾忌着周天子的地位和身份,都还承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例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之时,他们都要去周天子那里申请旨意,让周天子承认自己。但昭襄王薨了以后,加上周天子也没有了,整个东方六国宛如心中失去了一个支柱,一个中心,怎能不哀痛?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挡住秦军的铁蹄了

在他在位时,东方六国已经被欺负怕了,这时候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去掉,身上的重压一消失,加上对未来的茫然四顾,不知所措,东方六国的哀痛不仅是重压后紧张的酸楚,也有对自己未来迷惘的恐惧。秦国实力远超东方六国已成定局,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够挡住秦军的铁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哀痛更多是对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哀痛。

在秦征战六国时,秦昭襄王手段的确狠心——坑杀赵军四十万、水淹郢都等等战役,都给东方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他逝世后,六国的一片哀嚎标志着天下共主已逝,从此是秦国鞭笞天下了。

其他网友回答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仅从史料来看的话,秦昭襄王去世之时,六国似乎都非常“悲痛”,各国纷纷前来吊丧。难道秦昭襄王的“功德”,真得能够感动其他诸侯国,对手也给予秦昭襄王足够的尊重吗?为何秦昭襄王去世之时,六国诸侯“嚎啕悲痛”地前去吊丧?

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一共在位55年之久。秦昭襄王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掌握大权之后开始不断对外扩张,不断打击山东六国。山东六国基本上都受到秦军的打击。

秦昭襄王打击楚国

公元前300年,秦军攻打楚国,斩首3万,杀楚国大将景缺。秦昭襄王将楚怀王骗到秦国,将其囚禁至死。楚怀王被扣押无疑极大侮辱了楚国。公元前298年,秦军攻打楚国,斩首5万,攻占楚国16座城。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白起进攻楚国,占领楚国的鄢城,第二年占领了楚国国都郢。鄢郢之战中,白起不仅屠杀了大量楚军,还淹死了几十万楚国百姓。鄢郢之战后,秦军焚烧了楚国的宗庙和先王坟墓,楚国被迫迁都到陈。秦国在楚国故地设置了汉中、黔中等郡。

秦昭襄王打击韩魏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派军队击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此后逼迫韩魏割让了宛城等大片领土。公元前287年,秦军占领魏国大片领土,第二年攻占魏国旧都安邑等。从公元前276年到公元前273年,秦军接连进攻韩魏,占领韩魏大片国土,斩首军队20多万。

秦昭襄王打击赵国

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军占领赵国大片土地,斩首2万。公元前273年,秦军再败赵军,斩首2万。长平之战,斩首赵军45万,赵国彻底衰落。公元前258年,秦军围攻战国邯郸。公元前256年,秦军占领赵国二十几个县,斩首赵军9万。

秦昭襄王打击齐国

公元前285年,秦军攻打齐国,攻占了9座城池。公元前284年,秦国参加联军进攻齐国,齐国彻底衰落。

秦昭襄王对于六国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到处出击,各个诸侯国都深受其害。秦昭襄王晚年,已经基本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局面,六国已经彻底衰落。山东六国的君主、臣民对于秦昭襄王肯定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早点死。秦昭襄王去世,其他诸侯国肯定非常开心。这时候的“嚎啕悲痛”,自然有演戏的成分。

古代政客们的“哭”一定要看场合和情景。项羽杀了义帝,刘邦开心地不得了,但还是“哭”得非常伤心。与其说六国诸侯“嚎啕悲痛”,不如说六国举国欢庆。但是六国诸侯出于基本礼仪,也要“表演”一番。

战国时期,虽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基本的邦交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互派使臣,也经常互遣质子。各个诸侯国之间也会经常出现政治联姻,比如秦国君主可能会娶楚国、魏国、赵国的女子。一个诸侯国如果有什么婚丧嫁娶,其他诸侯国也会派出使臣参与或者表示祝贺、吊丧等。

秦国的国君去世,出于基本的邦交礼仪,其他诸侯国需要派使臣代表君主表示“哀悼”,内心则未必见得伤心。听到秦昭襄王去世的消息,其他诸侯王可能会捂着被子大笑一番,然后再装作非常伤心的样子,派人到秦国去吊丧。各国的使臣,可能也会装作非常伤心的样子。于是便出现了史书中的“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秦昭襄王时期,不断打击六国,六国已经彻底衰落。各个诸侯国已经等同于郡县,再也没有能力挑战秦国的权威。有的诸侯国便想通过讨好秦国的方式,换得秦国欢心。韩国、魏国更是已经在“媚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几乎成了秦国的附属国。秦国出了事情,正是各国讨好秦国的最佳时机,也是拍马屁的最佳时机。所以,韩国才会表现地“最夸张”,君王亲自前往吊丧。

韩国已经表现地那么“夸张”,其他诸侯国自然也不敢怠慢,也纷纷派出丞相前往秦国吊唁。听到秦昭襄王去世的消息,山东六国肯定是既高兴,又兴奋,也看到了讨好秦国的机会。

于是各个诸侯国怀着各种复杂的目的,尽情地在秦昭襄王的“追悼会”上各种“表演”。

其他网友回答

秦昭襄王就是历史中完璧归赵中拿了和氏璧却不想办事的那位,他逼死了战神白起,和楚怀王谈判时谈到一半把人家囚禁起来作为人质,在很多历史故事中,秦昭襄王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因为囚禁楚怀王,所以齐楚两国联合征讨秦国,也由于秦昭襄王晚年时一系列的政治失误,给魏安釐王带来了复兴魏国的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秦昭襄王打下了秦朝统一大业的基础,秦始皇正是在秦昭襄王的基础上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祭拜秦昭襄王只是处于吊唁礼仪,有兔死狐悲之感

公元前251年,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去世,然而对于六国来说,这 却一个值得庆幸的日子,大家都狠狠地出了一口气,终于不再被这个老家伙整日追着打,所以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歌舞升平,普大喜奔。

对于秦庄襄王的儿子来说,同样也是一件大喜事,太子嬴柱终于熬到了父亲去世,可能再熬几年自己真的会先走一步,但嬴柱命运也挺凄惨,好不容易把大哥悼太子给熬走了,可能继位后太过高兴,登基只有短短三天就驾崩了,所以无论是秦昭襄王还是嬴柱的去世,对于战国七雄来说都是十分高兴的一件事情。

按照古代习俗,每个国君去世,山东六国都需要派使者前往吊唁,这是自春秋时代开始盛行的基本礼节,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秦昭襄王去世了,其他国家也正常派使者出访。

韩王当时就身穿丧服到秦国吊唁秦昭襄王。当时秦国刚刚征服韩国魏国,两国不得不对其称臣,韩国曾被被秦惠文王打得满地找牙,夹在各国之间苟且偷生,所以十分为难,秦昭襄王时对韩国重点打击,因此韩王穿着盛大的丧服进行吊唁,一方面表示自己继续臣服,另一方面跪地求饶,希望秦始皇放过韩国,给他一条生路,所以哭的格外用力,更像是为自己而哭。

魏国经历了邯郸之战,又有信陵君联络各国,与赵国的关系十分亲近,所以不愿自降身份巴结秦国,这也是诸国中普遍的一种心态。

秦昭襄王人品曾饱受诟病,后世对其褒贬不一

说起秦昭襄王,他是一个非常能忍的国君,秦昭襄王姓嬴,属于赵氏,名为则,又名为稷,稷有百谷之长、社稷江山之意。秦昭襄王年轻的时候,大哥赢荡暴毙而亡,赢稷无奈地被父亲送到了赵国当质子,后来有幸被赵武灵王送回秦国,经历一番操作之后当上了皇帝,实属难得。

可是秦昭襄王执政之初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当时他的叔叔樗里疾、妈妈宣太后(也就是俗称的芈八子)舅舅穰侯魏冉共同执掌朝政,等到叔叔樗里疾去世后,大权落到了宣太后和魏冉手中。

秦昭襄王虽然是秦国的皇帝,但是他没有什么事儿,每天清闲得要命。宣太后为了秦国的基业,不惜主动献身义渠君换取北方少数民族的支持,最后在晚年除掉了义渠君,为秦国执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舅舅魏冉提拔了一代杀神白起为,秦国开疆万里,不断蚕食六国领土。

在秦昭襄王执政期间,发生过五国伐齐、伊阙之战、灭亡义渠、鄢郢之战和长平之和长平之战,其中只有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罢免魏冉之后,亲自主政完成的,因此他的政绩得益于宣太后和魏冉强大的执政能力。

秦昭襄王41年,魏国人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专政的危害,同时建议采用远交近攻战略,秦昭襄王同意让范雎当宰相,罢免了魏冉,此时齐国衰弱,楚国被严重削弱,秦国已经具有一统江山的潜力。

虽然秦昭襄王在位之时没有特别突出的功绩,但是他善于把握时机,任用人才,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特点,就是秦昭襄王特别地长寿,活了整整75岁。

在三国时期,司马家的人并不是多么英勇善战,同样是因为司马懿实在是太能熬,熬死了天下英雄,最后成为了一方霸主,秦昭襄王时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同样不是因为秦昭襄王夺目的雄才伟略,而是因为他超长待机,熬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君王。

六国对秦国恨之入骨,曾数次联合攻秦,但却并不同心

秦昭襄王即位时,魏国韩国虽然衰落,但是自保依然不成问题,赵国正处于赵武灵王的强势期,燕国在燕昭王的恢复下,国力日渐增强,齐国也处于齐宣王的鼎盛时期,楚国楚怀王之前张仪戏耍,之后打败越国获得江东城池,也算略有补偿。

秦昭襄王去世时,韩、齐已经被击垮,燕国即将被击垮,而楚赵魏三国开始出现火并的趋势,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元气大伤,虽然邯郸之战击败了秦国,但明显已经处于颓势,燕国自从燕昭君去世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内战,基本上退回到战国中期的状态,最后还需要依靠刺客去抵挡秦国的征伐,齐国自复国以后元气大伤,基本上只能处于旁观者的姿态而没有能力参与战争,楚国灭了鲁国,从华中被赶到了华东,国力受到很大影响,基本上此后就一直陷入内战的困扰。因此秦朝一统天下水到渠成。

在历史上,六国合纵队形战争一共出现过5次。

第1次合纵战争发生在公元前3018年,楚,燕,韩,赵,魏五国联合攻秦。结果合纵军很快被秦国击败。

第2次合纵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98年,齐、韩、魏合纵攻打秦、赵、宋,合纵军经过三年的苦战,最后在公元前296年战胜了秦军

第3次合纵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88年,燕、齐、魏、韩、赵联合攻秦,最后以秦国退还魏国、赵国土地最终罢兵结束。

第4次合纵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47年,赵、楚,韩,燕,魏联合攻秦,秦军一开始被五国联军所打败,退守到函谷关后双方停战。

第5次合纵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41年,赵、燕、楚、韩、魏合纵攻秦,五国联军攻至今临潼东北,各自收兵。

在这些战斗中,秦国赢多败少,主要原因就是六国心不齐,每次打仗都是各想各家的好处,在长平之战时,本来魏国、楚国可以出兵出粮化解赵国危机,但是最终却没有实现,被白起杀神屠杀40万赵国大军,成为历史中著名的战役之一。

而白起在长平之战取胜后,本来可以迅速攻破邯郸,但是苏代游说范雎,成功让白起撤退回国,回来后白起对范雎心生怨恨,从此结怨,闭门不出。

后来范雎亲自上门请白起出战,还让白起数落了一番,白起以病重为由推脱不去前线,导致邯郸之战打败了范雎部队。范雎在朝堂之中失去了地位,不得不将亲信郑安平派上战场,趁机回复自己的地位,可是最后却依然战败还朝,所以秦昭襄王白起向着范雎,迁怒于白起,命令他立即启程,不得有误,在赶路途中,白起刚出咸阳,没过多久到达杜邮,急忙又发出一道指令,赐剑令白起自杀,白起仰天长啸一声自杀而亡,一代世名将就此陨落,不得不令人感慨。

结语

秦昭襄王去世之后,各国心思都不相同,他们害怕实力强大的秦国会继续征讨各国,因此有的对其示好,有的置之不理,但基本的吊唁礼节还要遵循,而他们内心则十分欢欣雀跃,至少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已经去世了。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秦昭王死后六国吊丧一事,记载于《史记·秦本纪》中: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秦昭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他19岁继位,当了56年的秦王。但其实他真正执政的时间并不长,前面的42年里,朝局掌控在他的母亲宣太后手中。他执政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14年。

秦昭王时期,是秦国扩张最快的时期,期间他以白起为将,攻下了楚国首都郢,尤其是打赢了长平之战,使秦国实力大增,对六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秦昭王死后,各诸侯国“皆使其相来吊祠”呢?我认为原因很复杂,诸侯国之所以这样做,各有各的目的。

这其中,韩国是秦国的小弟,虽然这个小弟做的很憋屈,但毕竟是人家的马仔,不去吊丧是不行的,所以韩国是由韩王亲自去吊丧的,而其他国家只是派相国去的。

另外,齐国是秦国连横的对象,两国有着长期的“睦邻友好”关系,人家国王死了,吊丧也理所当然嘛。

楚国呢?秦昭王的母亲是楚国人,舅舅魏冉等也是楚国人,秦国朝堂还有不少楚国人,比如后来的昌平君、昌文君等。秦昭王的身体里流着楚国的血液,而且,继承秦国国王之位的秦孝文王的妻子华阳夫人也是楚国人。从缓和两国关系的角度看,楚国去吊丧也是有道理的。

再看赵国,秦昭王死后,秦孝文王继位,太子子楚曾经在赵国当质子,子楚还有一个儿子(即秦始皇)在赵国,为了缓和关系,赵国去吊丧也是可以理解的。

燕国呢?秦昭王曾经在燕国当过质子,与燕国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燕国去吊丧,从礼节上看,是说的过去的。

至于魏国,大家都去,我不去也不好,于是也就跟风去了。

其他网友回答

秦昭王就是“秦昭襄王”嬴稷,他是秦惠文王和宣太后(芈八子)的儿子。在秦国国君“奋六世之余烈”中,秦昭王所起的作用最为巨大。他在位55年里,秦国东伐韩魏,南攻劲楚,东摧齐齐,长平败赵,真正奠定了秦国统一的根基。

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秦昭王心狠手辣、攻伐果断,是他们最大的心腹之患。可是在公元251年秦昭王去世时,各国国君纷纷派人来吊丧,一个个哭得比自己家里的老妈去世了还悲惨。

然而事实上真的像表面上这样简单吗?

当然不是,列国遣使来秦国吊丧的目的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讨好秦国、避免秦国暂时东进,这是一种常见的外交手段。

第二就是来秦国试探底细,好武斗狠的秦昭王去世对于东方六国来说是一个绝佳好消息,六国不知道后面的秦国新君会采取何种政策,所以来吊丧其实是为了摸清楚秦国下一步打算。

那么,历史上的秦昭王到底有多厉害呢?

秦昭王(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的公子,但却不是嫡长子,所以原本是无缘登基为王的。秦惠文王死后,最初继位的是嫡长子、秦武王嬴荡。不过武王在位仅仅3年时间,就因为“洛阳举鼎”事件去世。

一、意外登基

秦昭王当时还是公子稷,远在燕国当人质,意外被其母亲宣太后(芈八子)和一帮重臣扶持为君,是为昭襄王嬴稷。其中,北方的军事强国赵国起了很大的作用,赵武灵王坚决支持嬴稷登基其实是为了结好秦国,可是后来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的就是秦昭王派出的大将白起。

在秦昭王继位时,秦国仍然算不上是七雄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内外压力巨大。当时齐、楚两大强国与秦国并立,北方的军事强国赵国也是蒸蒸日上,而韩、魏两国也不合时宜地阳奉阴违,勾结其他国家来对付秦国。

在秦昭王的祖父秦孝公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摆脱了落后挨打的位置,并“借力打力”,趁战国首强魏国在马陵道之战被齐国重创的机会,夺回了河西地区。

在秦昭王的父亲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和齐国、楚国终于将战国第一强国魏国削弱为二流国家,秦国成为列强之一。

可是,此时的秦国内有宣太后(芈八子)与宗室大臣专权,外有齐、楚、赵等强国虎视眈眈。齐是东方第一强国,也是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的国家;楚国是南方第一诸侯国,是号称“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列强。

二、横扫群雄

秦昭王在位时期,先是用张仪的“反间计”重创了强敌楚国,夺取楚国整个西北,然后命上将白起攻陷楚国的国都,焚烧了楚国宗庙,楚国由此掉出强国行列。

趁齐国灭宋时,秦昭王又加入燕国主导的“五国伐齐”大军,将强大的东方齐国肢解。后来齐国虽然侥幸复国,但国力已经一落千丈,也丧失了霸主地位。

同时,秦昭王“吞巴灭蜀”夺取了巴蜀粮仓,为秦国东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昭王晚年,秦与北方军事强国赵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爆发了长平之战,秦国征发了国内九成壮年男子投入前线,终于大败赵国,赵国一蹶不振。赵国是东方六国中最后一个强敌,也是秦国东进最大的障碍。战国的削弱,实际上就宣告了秦国的成功。

在秦昭王时代,秦国先后将楚、齐、赵三个强敌削弱,此后在东方六国中再也没有任何国家能与秦国保持单打独斗的能力。正是在秦昭王时期,才真正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格局。不过,由于昭王连年征战,秦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所以秦昭王晚年冤杀白起、围攻邯郸失败后,使得秦国统一的步伐又延后了数十年。经历了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到了秦始皇(秦王政)时代才实现一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