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洋务运动不正确的是(洋务运动论述不正确的是)

网友提问:

当时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这种说法对吗?

优质回答:

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不能使中国彻底摆脱积贫积弱点困境,没毛病。但如果有“当时”这个时间限制,那这个命题就变了。

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与性质

洋务运动的背景只有八个字:西学东渐、内忧外患。

(明末重臣徐光启就是最早受到西学影响的传统知识分子之一)

西学东渐,是指明末以来西方学术思想逐渐传入中国的一个历史现象。鸦片战争后,西学的数量陡然增多,其先进性也越来越得到中国统治阶层的注意和肯定,这是洋务运动得以进行的必要物质和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此时的中国外战败于两次鸦片战争,屡屡丧师失地、屈膝赔款,内部则深受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的打击,面临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

在此背景下,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包括中央的奕?、文祥和地方的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掀起了长达数十年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

(瓜尔佳·文祥是清朝中央政府的洋务派,他和恭亲王奕?一起创办了京师同文馆,该校后并入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

洋务派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坚持“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直接目的在于“自强”和“求富”,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属于晚清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在当时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相对可行的

比起林则徐、魏源等早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著书立说传播西学,洋务派学习技术无疑是更加进步的。

有人或许会说,当时中国的孱弱在于思想,在于制度,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的。这一点我无法否认,但题干是“当时”,洋务运动在当时是最现实的救国方法。

(太平天国实际上是清政府和西方列强联手镇压下去的)

此时的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扶持下(列强一直到清朝灭亡前夕才彻底将其放弃仍然具备相当的对国内的统治能力,用古人的思维来说就是“气数已衰而未尽”。

孙中山在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革命都那样费劲,在50、60年代如何暴力推翻清王朝?革命意识传播不广,革命对象力量强大,革命在此时行不通。

通常情况下,革命思想和革命的关系是:革命思想推动革命,革命进一步传播革命思想。现在前半句话都没做到,思想解放怎么可能?

(法国大革命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而它又反过来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发展)

所以,更先进的革命和思想解放时机还不够成熟,那总不可能继续守旧吧?一个太前卫,一个太落后,怎么办?那就搞洋务运动!

所以,洋务运动是当时最可行的方法。虽然洋务运动以破产失败告终,但它对中国近代工业和教育业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否认。

历史从来都是讲究规律性的,没有洋务运动,前洋务时代不可能直接飞跃到后洋务时代。

(洋务运动的标志之一——江南制造总局)

洋务运动的作用值得肯定,在当时也可行,但根本上治不了本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不是与民同乐,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爱新觉罗甚至叶赫那拉继续坐稳皇位。

这就和中国进步、解放相冲突了,所以即便没有甲午战争的冲击,洋务运动也不可能真的造就中国的强大,甲午战争只是扯下了洋务派的遮羞布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我对这个观点不大认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也利于现在科学技术发展

采取洋务运动是想引进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及科技技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对晚清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洋务派中央以奕?为代表,其他地方以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洋务运动的前期主导思想是“自强”,创办了近代工业,仿照造洋枪洋炮,聘请洋人工匠,待技术成熟就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到了洋务运动的后期主导思想是“求富”,大力创办民用企业,为了方便运输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铁路

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学堂,选送了几批学生外出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还修建了三支海军分别是北洋、南洋、福建。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用学习洋人的技术,用来抵抗洋人的侵略;中体是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西用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前者是学习技术,后者是用于实践,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很了不起的。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过于腐败,还没认清清朝的现状,只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技术科,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封建社会的思想,不利于洋务运动长久发展,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正是有了洋务运动,不在闭关锁国,中国才能避免和世界各地脱轨,洋务运动虽然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是它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创办了多个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对西方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少荃经史屋,不一样的读史角度。

少荃先抛出结论:

洋务运动对中国来说,一直行得通;但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却行不通。

如何正确理解洋务运动在晚清社会中的作用,少荃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帮助理解:

说有一个乡办的大型民营家族企业,突然受到了一个城市现代化工厂的业务冲击,市场份额在被急速侵吞,极有可能面临倒闭危机。于是老板派高管去对方工厂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对方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效率极高,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相对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鉴于高管亲眼目睹一切,因此让其出一个可行性的方案。高管从“自身可管理范围”开始着手,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投入使用。鉴于工厂中无人可操作新设备,因此通过外聘城市人才进行学习教导。

这,其实就是“洋务运动”最简单的雏形。

技术“无罪”人“有罪”

洋务运动,只是一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改革方式,它能有效缩短同强国之间的技术差距,目的也是为了自强、求富,能从根本上维护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样的思维路径是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也符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对侵略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动机还是意愿,洋务运动的开展是极其有效,且迫切需要的。

时至今日,我们现在的中国任旧有必要继续向先进的技术参考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这尽管是从晚清洋务运动开始,但却持续了近100多年,这是一个以理性客观为出发点的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因为技术本“无罪”。

多年前,“kuai播”CEO王欣曾发出过一声著名的辩护——“技术无罪”。确实,技术本身并不会向结果导向,能决定技术表现结果的,只有使用的人。

洋务运动没人才

很无奈,对于晚清的当权统治者来说,洋务运动可以大肆兴办,朝廷可以支持鼓励地方重臣搞洋务,但唯一“红线”就是不能触及统治形式,仍旧要保持“中体西用”。

这就造成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深入到洋务运动中的人才,不能获得体制的认可,很难迁升仕途;而通过科举八股走上仕途的人才,尽管被国家认可,但却对“师夷”极其排斥。因此造成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国家认可的人才排斥洋务,专研洋务的人才政府不认可”,因此尽管洋务名臣们在不遗余力地大搞,但人才的输入却十分受限。

这也就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派幼童出国留洋学习的最根本原因。因为国内教育很大程度是往国家体制而去,并视洋务为“奇技淫巧”,这种观念极难在短期内扭转。

当初恭亲王奕欣署理总理事务衙门,因难以招收学洋务的人才,曾向慈禧太后进言,希望让正途出身的人来学习天文、算数、机器制造,就从太学的人才里挑选。当时太学的清流领袖倭仁听后坚决反对,上书说出观点“大清天宝物华,人才济济,怎能屈身向蛮夷学习,这是丢大清的脸面”。恭亲王听后怒不可遏,说他迂腐不化,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心生将计就计之法,立马上书慈禧说“倭仁大人手下皆是天子门生,定有熟通制器之才,所以赶紧为朝廷推荐几名……”,慈禧一听居然同意,逼得倭仁终于没办法厚着脸向慈禧认错。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晚清洋务运动彻底落实的最大阻碍,其实是自上而下对器术浮于表面的重视,以及不能够为洋务新开辟人才通道。

话又说回来,对既得利益者来说,搞洋务除了自强求富抵御侵略外,最大的根本还是维护住现有体制。如果洋务上来就先改变体制,那搞的还有什么意义。

后记

其实洋务运动“配套”的还有民族资本工商业的兴起,为的是“求富”。毕竟洋务运动是需要大量资本来帮助其进行运作的,但任旧是碍于体制原因,民族工商业表现不出应有的活力,并不能同洋务运动进行有效配合,因此步履艰难。

严格意义上说,甲午战争并不是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了,而是标志着洋务运动救不活封建体制。

其他网友回答

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是对的。

但是,我要解释一下上面这句话。

因为这是两个问题。

一、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政府主导的社会化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

二、洋务运动能否行得通的标准是其内在的核心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也就是是否拯救了当时中国的危亡。

根据历史情况来看,洋务运动既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更没有挽救当时中国的危亡状况。

所以,洋务运动失败了,同时,洋务运动也是一条行不通的拯救中国的道路。

从成果看,洋务运动是否成功了

▲签订《马关条约》

洋务运动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自强,主要是兴练新军,创办南北洋,在军事上重新改造清朝的军队,以期通过打造新型军队和建设海军来达到军事图强的目的。

结果很明显,甲午中日战争,一场海战把清朝打回原形。历经近30年的军事建设,其实不堪一击。自保的能力都没有,更不用提保家卫国了。

二是求富,主要兴办工矿企业,创办汉阳铁厂,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等实体企业。企图通过建设一批新型重工业,一方面为军事建设提供工业保障,一方面在经济上抵抗西方工业化对中国经济的摧残。

结果一样很明显,清朝不成体系的工业建设形不成完备的产业链,除了填饱做工业的那批达官贵人。既没有给南北洋提供可靠的军事后勤保障,也没有抵御住西方工业化对中国经济的摧残。

从结果看,洋务运动不管是在自强上还是在求富上都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所以,洋务运动失败了。

从道路看,洋务运动是否拯救了危亡中的中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清朝末年的中外矛盾,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封建主义国家的降维打击。

这种打击是全方位的,从政治制度,到社会生产关系,到社会生产能力,到适应这个社会情况下的各方面综合力量对落后的清王朝的打击。

所以,以小农经济立国的封建的清王朝在这场对抗中注定是要失败的。

作为封建国家,除非他有巨大的勇气和决心革除封建主义的弊病,自发的变革为资本主义国家,否则不管他发起了什么样的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比如沙俄的变革,比如日本的变革,从封建主义自发的进入资本主义,所以他们富强了。

但是洋务运动的本质是拯救封建主义的清朝,这在道路上就已经失败了。

一个儿童,吃再多的钙片,喝再多的牛奶,如果不改变他是儿童的本质,不让他蜕变成为一个真正的壮硕的成年人,那么他也不可能在决斗中战胜一个身高马大的成年人。

所以,洋务运动不管从成果还是从路线上看,都是一条不能成功,也行不通的道路。

其他网友回答

不对。

洋务运动已经在当时的中国实行了,并且效果也不错。只是没能达到挽救中华的目的。

如果同步的政治体制改革得以实施的话,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

清朝真正大踏步走下坡路是甲午海战。

如果海战开始的8年前,政治上改革成功,搞成君主立宪制,再退一步哪怕是光绪掌控实权,结果也不会如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