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事变为什么要赐死杨贵妃(杨贵妃命丧马嵬驿简述)

网友提问: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优质回答: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三镇(范阳、河东、卢龙)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迅速攻占了洛阳。第二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国皇帝,建元圣武。接着叛军又攻破了潼关。六月十三日,玄宗带领少数妃嫔和随臣逃出长安。天宝十四年(公元756年)十四日,玄宗一行在逃亡途经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 安史之乱前,太子李亨与杨国忠一直处于明争暗斗状态,渡过了几年风平浪静而险象环生的时光。这次,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运筹帷幄,找到了反击的绝佳时机。李亨这次随父亲逃亡途中,在没有到马嵬驿前,同自己的亲信有过密商。

谋定而后动,李亨派心腹宦官李辅国去拉拢禁军首领陈玄礼(左龙武大将军),密谋以非常手段,出其不意地对付杨国忠,玄宗避乱出逃,跟随的队伍只有3000余人,负责殿后的太子李亨的人马就占了2000人,其中有皇家精锐部队——飞龙禁军。武装力量在手,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良机。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约23里处)。将士们因饥疲劳顿,口出怨言(有可能是李亨蛊惑的)。队伍出现骚动,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瞄准了这个时机。

杨国忠被早已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乱刀砍死,然后他们的割下了杨国忠的首级。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死于乱军之中。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令太子李亨始料不及的是,身为禁军首领的陈玄礼,在处死杨国忠后,却带头向玄宗表示了忠诚。在灭杨一事上陈玄礼与太子意见一致,但在对待玄宗的态度上二人大相径庭,这样李亨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这就确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

本来,李亨苦心孤诣,一手策划马嵬兵变,诛杀宰相杨国中,矛头是指向自己的老爸唐玄宗的。说穿了,他是想在争取陈玄礼支持的情况下,逼迫老爸退位,自己在马嵬驿取而代之。如果玄宗愿意退位,李亨于马嵬驿登基为新君,杨玉环一定还有一线生机。因为玄宗今后不能一言九鼎了,玉环再吹枕头风生不了效,玄宗就没秋后算账的机会了,杀死杨国忠的禁军将士们就没有人再盯着杨玉环了。杨玉环的命就能保住了。但唐玄宗是帝王,在江山面前杨玉环显得微不足道!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保住皇位,陈玄礼等继续效忠于他,李亨目的终于没能达成,也不敢有进一步的表示了。他知道诛灭杨氏后父亲不会放过自己,也不敢随他入蜀了,父子就此分道扬镳。李亨到了甘肃灵武才登基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以当时的情形下,唐玄宗是不能保住杨玉环的,将士们已杀死了她的族兄。而玄宗的最爱是杨玉环,只要杨玉环还活着,被玄宗秋后算账的危险就存在。所以,尽管她不该死,但事到临头,玄宗要保皇位,她就必须死。纵合以上分析:杨贵妃死得很冤枉,她是为唐玄宗丢了性命的。太子李亨发动兵变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要她的命,而是要他父亲的皇位。但唐玄宗却贪权恋位,在风口浪尖上,选择了江山,舍弃了美人。真正应该受到谴责的应该是皇帝唐玄宗,杨玉环不该被逼死。所以,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不是逼死杨贵妃,而是逼皇帝唐玄宗退位。

其他网友回答

唐玄宗李隆基当政晚期,发生了改变唐朝历史的“安史之乱”,由安?山和史思明领导发动的这场针对唐朝中央政府的叛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持续了8年时间,给强盛的唐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强盛的唐朝从此陷入了衰弱。

安史之乱引发的第一个变故就是马嵬驿兵变,当安?山的叛军攻破了长安东边的天险潼关后,长安没有任何屏障了,失守已经成为定局,唐玄宗再也坐不住了,放出准备御驾亲征叛军的大话,却在第二天偷偷地带着禁军以及朝中重臣、亲近的皇亲国戚、亲信宦官,还有他最宠爱的杨贵妃逃出长安准备往蜀地去。

就在逃亡的第二天晚上,唐太宗一行1000多人来到马嵬驿,这是官府设立一个驿站,由于逃亡的饥饿和疲劳,随同唐玄宗一起逃亡的禁军士兵把责任归结于杨国忠与杨贵妃身上,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父子与杨贵妃,还有杨贵妃的姐妹韩国夫人与秦国夫人,这一兵变来得是相当突然。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在杨贵妃得宠后开始时来运作被唐玄宗重用,官至宰相,同时由于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朝廷大事都由杨国忠作主,整个唐朝朝廷上上下下杨国忠安排了不少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并结党营私、擅权乱政,安?山和史思明都看不惯杨国忠乱政,就连发动叛乱起兵也是打着“诛国忠、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

唐玄宗晚年,一方面是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另一方面任用小人杨国忠霍乱朝政,导致政治腐败,才引发了安史之乱,那么马嵬驿兵变的幕后主使是谁?为何禁军要发动兵变?而且杀的恰恰就是“诛国忠、清君侧”的旗号中的杨国忠呢?马嵬驿兵变藏着怎样的秘密?

提起“清君侧”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因为削藩引发了这场动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打出的旗号与安?山基本是一样的,刘濞当时是”诛晁错、清君侧“,后来汉景帝果然诛杀了晁错,然后七国之乱就被平定了。

历史何曾相识,安?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本身也不是为了反对杨国忠而发动叛乱,而是为了反唐,建立自己的政权,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叛乱,但政治就是这样,都得打一个合理且正确的借口,就这样,杨国忠就成了害群之马,无论他是不是主要原因,但杨国忠已经成为政治牺牲品。当年的汉景帝难道不知道吴王刘濞针对的根本不是晁错吗?但是汉景帝就是杀了晁错,因为晁错是可以牺牲的,虽然杀了他也无法平息叛乱。

发生在马嵬驿兵变的幕后主使历来有人认为是太子李亨,但实际上当时的太子李亨并没有多少权力,唐玄宗李隆基对自己的儿子可是相当无情而且严格防备的,当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仅仅是因为受到陷害带了兵器进入皇宫就被唐玄宗废为庶人,太子李瑛还被赐死,唐玄宗就是这样薄情寡义对待自己亲生儿子的,李亨虽然后来成为皇帝,但在马嵬驿并无实权。

再说了发动兵变的是唐玄宗的禁军,禁军的统领是陈玄礼,陈玄礼作为禁军统领已经跟随唐玄宗长达40多年,从唐玄宗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时陈玄礼就有参与,之后一直跟随唐玄宗,即使晚年唐玄宗失权后,陈玄礼仍然不离不弃,这种忠心不是其他人可以比较的,一个毫无实权的太子能说动陈玄礼吗?恐怕不能。

关于陈玄礼,其实一直有杀杨国忠的意图,在《旧唐书》中曾经明确记载了这件事:

及安禄山反,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

也就是说安?山造反之后,陈玄礼在长安城中就准备诛杀杨国忠,没杀成,后来就在马嵬驿抓住机会杀了杨国忠,所以这样看来,陈玄礼杀杨国忠早有预谋,陈玄礼是禁军龙武大将军,是守卫皇宫的禁军最高统领,这一职务陈玄礼干了很多年,而陈玄礼只对一个人负责,这个人就是唐玄宗,陈玄礼身为禁军统领,能和杨国忠有仇吗?有仇也不敢私杀吧?杨国忠是当朝宰相,位高权重,而且亲信遍布朝中,陈玄礼为何要杀杨国忠?

答案只有一个,只有唐玄宗主使,陈玄礼才敢去杀当朝宰相杨国忠!也就是说杨国忠之死,包括杨贵妃之死,都是唐玄宗主使。

唐玄宗为何要主使呢?

因为江山社稷比杨国忠和杨贵妃重要。身为皇帝,唐玄宗其实与当年的汉景帝何其相似,安?山刚造反,叛军就打进长安,不管杨国忠是否祸乱朝政,这个时候在唐玄宗眼中都是可以牺牲的,况且唐玄宗这个时候也发觉了杨国忠确实是个奸臣,祸乱朝政,也当杀。另外,唐玄宗要逃入的蜀地更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如果不杀了杨国忠,逃到蜀地的唐玄宗根本没有安全感。

问题在唐玄宗怎么把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和韩国夫人与秦国夫人一起也杀了?这些女人都是唐玄宗晚年最喜欢的。

原因也就于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已经71岁,而杨贵妃才38岁,这个时候不杀杨贵妃,就没有更好的时间,如果自己去世了,那杨贵妃留着不是祸害,况且杨国忠都是杨贵妃引进来的,杨贵妃是首恶,同时杨贵妃也是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的主要原因所在,唐玄宗前半生英明,后半生糊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杨贵妃迷惑的。

唐玄宗作为一个71岁的老人,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才最终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错在了宠信女人身上,导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所以晚年的唐玄宗有一些当年创造开元盛世的雄心,想在生命最后时刻通过这种方式,挽回大唐的命运,所以才在幕后安排禁军杀死了杨国忠父子和杨国妃姐妹,这就是马嵬驿兵变最大的秘密,也是马嵬驿兵变的目的。

其他网友回答

答: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杨国忠,杨贵妃只是一个附带的牺牲品。

马嵬驿兵变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听说叛军已经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魂飞魄散,声称要御驾亲征安禄山。实际上,却携带了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宫人跑路了。

那一天,他们来到了马嵬驿。

随从的将士又饥又渴,怨声四起。

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牢骚说,这场大乱就是因杨国忠起的,应该杀杨国忠以谢天下。

恰巧,随行的二十多个吐蕃使节挨了饿,找杨国忠申诉,诉声很大。

于是有士兵就高喊起来,说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了。

也不知是谁,拿出弓箭朝杨国忠就射。

杨国忠吓了一跳,赶紧逃命。

他这一逃,士兵们一哄而起,拎刀去追。

追到马嵬驿西门处,乱刀挥起,鲜血四溅。

杨国忠不但被杀死,还被分了尸,头颅被挂在西门外示众。

乱子已经闹出,士兵们再无顾忌,提刀四下杀人。

他们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杀了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又杀了御史大夫魏方进,一个个都血红了眼,嗷嗷怪叫。

唐玄宗听到怪叫,惊问发生了什么事。

左右侍从安慰他说,是杨国忠谋反,被士兵杀了。

唐玄宗因此无知无畏,走出驿门,慰劳军士,让他们撤走。

军士气势汹汹,并不理会。

唐玄宗才开始害怕起来,让高力士去找陈玄礼问话,

陈玄礼振振有辞地说,杨国忠谋反是被诛杀了,但他的妹妹杨贵妃还在,杨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了,愿陛下能够割爱,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听了高力士的回报,很白痴地说,杨贵妃一向深居宫中,不与外人接触,杨国忠谋反和她有什么关系呢?

高力士真不敢相信他的智商这么低,只好耐心解释说,杨贵妃是没什么罪,但她是杨国忠的妹妹嘛。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希望陛下站在他们的立场好好地考虑一下,只有杀了杨贵妃,将士们才能安宁,陛下才会安全。

唐玄宗终于明白了过来,这时只求自保,为了尽快息事宁人,同意处死杨贵妃。

这么着,高力士让人到佛堂勒死了杨贵妃,并把她的尸体抬到驿站的庭中,让陈玄礼等人入驿站察看,这场打了鸡血的兵变才平息了下来。

可见,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除掉杨国忠,杨贵妃只是一个附带的牺牲品——谁叫他是杨国忠的妹妹?

这里有一个问题,杀杨国忠是士兵临时起意的激情杀人呢?还是阴谋家的早有预谋呢?

说士兵临时起意的激情杀人有些说不过去。

要知道,杀大臣、逼迫皇帝,那是要诛九族的,而且,作为禁军,都是被长期灌施了“忠君”思想来洗脑的,不可能一时性起,就做出这样不管不顾的疯狂行为。

所以说,幕后一定有主谋,有主谋给行动的实施者做出过相应的承诺和保证的。

那么,这个主谋是谁呢?

陈玄礼吗?还是高力士?

其实,这个主谋很好找。

因为,他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与杨国忠势不两立,他们间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境界;二、有足够的地位和权力给士兵们提供生命保障,让他们在实施行动时无后顾之忧。

陈玄礼和高力士远未满足这两个条件。

答案只能是太子李亨。

本来,唐玄宗在开元三年(715年)册封了次子李瑛为太子的,但因为这样那样的事,到了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他又把李瑛废为了庶人。

在皇太子之位悬空那段日子,时任宰相的李林甫等人极力主张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

但唐玄宗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立了第三子忠王李亨为太子。

唐玄宗这么做,等于是让李亨与李林甫等人结仇了。

你想啊,李林甫他们之前是拥戴李瑁的,一旦李亨继位了,他们能有好果子吃吗?

为了消除灾难,他们必须在李亨当上皇帝之前,把他拉下太子位,再拥李瑁上位。

为此,他们玩了不少阴谋诡计,企图搞垮搞死李亨。

那个时候,杨国忠为了谋取高位,正依附于李林甫,为谋害李亨,他可没少使绊子、拍板砖。

当李林甫已死,杨国忠便独揽了搞倒搞臭李亨的大任,一意和李亨作斗争。

李亨为了保卫自己的皇权继承权,也只能硬起头皮起杨国忠鱼死网破地斗下去。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是想禅位给李亨,让李亨接手这个烂摊子的。

杨国忠不干,他知道,李亨即位了,他杨氏家族就完蛋了。

他让杨贵妃“衔土请命”,打消了唐玄宗的念头。

李亨登位落空,怒火中烧。

而且,经过这件事,李亨更加清醒地看出,自己要登帝位,就非铲除杨国忠不可。

这次离京逃难,目的地是杨国忠的发迹之地四川——杨国忠曾经兼任过剑南节度使,四川是他经营多年的地盘,一旦入蜀,他李亨将再无出头之日。

所以,李亨必须铤而走险,在半路上发难。

他让自己的心腹宦官李辅国去拉拢禁军首领陈玄礼,以非常手段除掉杨国忠。

那唐玄宗只顾着仓皇出逃,随行的队伍只有3000余人,其中有2000人由负责殿后的李亨带领,李亨有足够的权力发起这场兵变。

这不,经过一番周密谋划,马嵬驿兵变发生了。

兵变发生以后,马嵬民众请求唐玄宗留下。

唐玄宗不敢,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留下收集部队对抗叛军,自己入蜀逃命去了。

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精心筹备,登基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其他网友回答

马嵬坡兵变的目在于太子李亨逼迫老皇帝李隆基退位。他只不过以杨玉环红颜祸国为借口发动兵变,杨氏家族成了这场宫庭夺权的牺牲品。

其他网友回答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逼死杨玉环,说难听一点就是杨玉环还没有那个资格成为兵变的主要对象,他只是唐玄宗的一个玩物而已。马嵬驿兵变其实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是一次李享的夺权行动,意在彻底铲除朝廷之中的杨氏集团,从而整顿朝纲,也可以缓和安禄山的反叛,至于杨玉环的死,那只是清除杨氏集团所必须走的一步而已。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他谎称是接到圣上的密诏,起兵剿灭奸相杨国忠,实际上是为了反叛李唐王朝。安禄山的部队训练有素,在起义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拔寨。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秘密撤离长安。

虽然唐玄宗溺于女色,但是在爱民方面还是值得一说。在逃离之前,唐玄宗犒赏了守城将士,并且将很大一笔金银财宝散给了长安百姓。唐玄宗说道:“叛贼攻陷城池之后必定会向平民百姓索要钱财,既然这些钱财无法带走,那不如分散给平民,这样的话能极大程度的减轻老百姓负担。”

窜逃之后的唐玄宗部下几乎是见桥烧桥,目的是为了断安禄山的道路,但是唐明皇又发话了:“烧断桥梁等于是断了百姓的退路。”所以让自己的贴身太监高力士留下来灭火,自己继续逃往蜀地。

马嵬驿兵变

太子李享与杨国忠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而“安禄山反叛”无疑是为李享提供了一次翻身的机会。俗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跟随唐玄宗出逃的三千卫戍部队里面就有两千属于李享的直系部队,而且自己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也充当着戍卫长官的角色,可谓是兵权在手,天下我有。

但是李享并没有弑君谋逆的想法,他只是想除掉自己政治生涯上最大的敌人——杨氏集团。可能是杨国忠骄横跋扈,连天都看不下去了。随军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主动向李享请缨诛杀杨国忠,因为他认为天下大乱就是杨国忠一手造成。

在陈玄礼的支持之下,李享动了杀机,不再犹豫。他乘着吐蕃使节拦住杨国忠的马讨要食物的时候,煽动手下大喊“杨国忠与胡人串通谋反!”,将杨国忠杀死并分尸,将杨国忠的脑袋挑在树枝上。此时的随军御史大夫魏方进怒骂道:“你们竟然敢谋害丞相!”结果也成了士兵们的刀下鬼。韦见素外出查探响动,结果被士兵们用鞭子不停抽打,头破血流。

此时的唐玄宗感到事情不妙,外出一看,才得知是士兵哗变,大吃一惊。在唐玄宗苦苦相劝之下,韦见素才得以不死。唐玄宗以为他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达到了目的,事情也应该了结,没曾想士兵们仍旧不退却,誓要处死杨玉环才肯罢休。陈玄礼说道:“杨国忠谋反被诛,杨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够割爱,把杨贵妃处死。”

士兵们如此要求肯定是李享授意的,原因很简单,杨国忠能够有今时今日的地位,全是因为杨玉环在唐玄宗面前吹枕边风,如今杨国忠已死,杨玉环也没有活着的必要。一来是为了斩草除根,达到彻底瓦解杨氏集团的目的,二来还可以平复天下人之口,虽然杨玉环在杨氏集团结党营私之中并没有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但毕竟事由她起,必须由她结束。所以杨玉环必死。

唐玄宗在帐内左右踱步,难下决议,一面是自己的爱妃,一面是愤愤不平的将士。唐玄宗为杨玉环开脱道:“玉环并不知道杨国忠祸乱朝政之事,她也没有参与,为什么一定要处死她呢?”但是哗变的将士哪里能听得进去,坚决要求处死杨玉环。

京兆司录参军韦谔见唐玄宗左右为难,上前说道:“众怒难犯,现在的局面已经很那收拾,希望陛下速度决断。”唐玄宗仍旧是那一套说辞,认为在宫闱之中的杨玉环是没有机会与杨国忠勾结的。韦谔连连磕头,说道:“我知道贵妃无罪,但是杨国忠谋反,贵妇已经不能够再侍奉陛下,请陛下忍痛割爱。”

韦谔连连磕头,前额都已经血肉模糊。唐玄宗见事情已经不可能再有转机,只能痛下决定,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白绫勒死。哗变将领罢休,并且像唐玄宗请罪,唐玄宗褒扬他们后让他们离去。杨国忠的妻儿乘乱逃走,最后都被当地抓捕杀害。

结束语:这是一场绝对的政治清洗活动。李享借助安禄山反叛的契机,将自己的政治敌人杨氏集团全部清洗干净。至于杨玉环,只不过是为了让这次清洗更加彻底而进行的处理,也就是说,杀死杨玉环是马嵬驿兵变的一部分,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清洗杨氏集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