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几所军校 民国四大军校

网友提问:

民国期间,中国的军校共有几所?各自的实力如何?

优质回答:

民国二大名校

民国两大名校无可置疑是黄埔军校和抗日军政大学。前者培养了大批将军和国之栋梁,后者培养了大批抗战志士和开国将军,为新中国的发展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总校辗转迁移,校址几经变更。

1945年10月,原抗大总校部分教职学员奉令,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向东北进军,46年到达吉林通化,筹办“东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国防大学。

各个分校的结局:

一分校

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在晋东南的故县成立。1940年1月,迁至山东沂蒙山区。1941年与滨海师范合并改为滨海建国学院。现之临沂大学。

二分校

1938年12月,抗大二分校在晋察冀建立,校长是陈伯钧。后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即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三分校

抗大三分校建立于延安,许光达任校长。1941年12月,改为延安军事学院,三分校的俄文队后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前身)。

四分校

1940年3月,抗大四分校在豫皖苏边区的永城成立。后曾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47年3月18日,以华东军政大学炮兵大队为基础,在山东沂水扩建为华东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后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其余则在52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即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五分校

1940底,抗大五分校在江苏盐城地区成立,又叫抗大华中总分校,后迁淮南,校长先后是陈毅、谢祥军。

六分校

1940年,抗大六分校在山西武乡成立。1943年结束。后在六分校基础上组建抗大太行大队,后扩建为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10月,抗大太行分校并入晋冀鲁豫军政大学。

七分校

1941年7月,抗大七分校在山西兴县成立。校长彭绍辉。后于1943年迁往甘肃庆阳东华池。

八分校

1941年5月,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一部为基础,扩建抗大第8分校。1943年春,抗大华中总分校结束后,一部分干部和教员加强充实第8分校。同年秋,分校缩编为新四军第2师教导团。

九分校

1942年5月,以抗大第5分校苏中大队为基础,扩建抗大第9分校。该校成立后,即渡江南下,到苏南地区与第2、第16旅教导队合并。1943年夏,随着整个苏中形势的好转,第9分校返回江北办学。1945年春改编为“苏中公学”,后并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十分校

抗大十分校共有2个:

1942年2月,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军事学校为基础,组建抗大第10分校。由于新四军第5师兼豫鄂豫湘赣军区部队较为分散,该校遂编成4个教导团分散办学。在此之前,新四军第7师在安徽省无为县也组建抗大第10分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分校改称新四军第7师随营学校。

太岳分校

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岳分校,隶属八路军太岳军区。1945年10月,抗大总校一部从陕西省绥德地区到达山西省长治地区,遂与太岳分校、太行分校合并组建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太行分校

1945年春,以抗大太行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行分校。10月,太行分校与太岳分校和抗大总校一部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合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1948年改为中原军政大学,1949年改称二野军政大学,1950年随二野进入西南,和西北军政大学合并为西南军政大学,1951年更名为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迁往哈尔滨,参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发展为四川外语学院。

特科大队

193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总校离开延安到华北抗日前线办学,1940年2月,总校来到武乡,驻蟠龙镇。抗大第六期在武乡开学。到武乡后,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决定开办特种技术训练,在各地抽调人员组建了特科大队,大队长兼政委刘鼎,副大队长邓国卿,政治处主任铁坚,下辖参谋连、机枪连、通讯连、工兵连、兵器研究所等。研发了我军第一只兵器,即81式马步枪。

特科大队驻扎在温庄和大陌村,参加了温庄战斗。由于大队长刘鼎是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军工部机关设在黎城县上赤峪。1940年8月,特科大队迁往黎城。1941年,以特科大队为基础成立太行工业学校,后成为现在之中北大学。

此校是抗大当时唯一的一个以兵器为目标的专业学校。

其他网友回答

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的成立民国建议,随后便有了长达37年民国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陆陆续续有了一些军校,有名气的总共是三所。不过,每一所军校的性质与面对的人群不同,培养出的人才也不一样,再加上当时所处的大坏境不同,因此实力也各不相同。

一、黄埔军校

由蒋介石担任校长的一所军校,该学校在1924年5月份创办,到6月份时正式成立。三年之后,该军校从原址迁到了武汉,没过多久又从武汉迁到了南京。学校创办七年之后,军校改名成为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又过了六年,因当时掀起抗日战争的原因,让该军校再次迁移,这次到了成都。1946年时,学校又改了名字,叫做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但实际上而言,在1930年时,真正的黄埔军校就已不复存在了。

1929年的时候,蒋介石将学校名字改成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成立了诸多分校,分别是在江西,广州,湖南,成都,南宁等地区。然而,第7期学生刚刚毕业,学校就接到通知被停办,一年之后,学校改名才重新接纳学生,可那时已不是最早的黄埔军校了。若说实力,该军校见证了国共的第1次合作,也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革命干部,不仅影响深远,名声显赫,作用也是巨大的。而且这所学校也出现过一些知名人物,比如说赵一曼,林彪等。因此,该学校在当时而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陆军讲武堂

这所军校是在1907年时创立,原本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了前身,那是编练新式陆军所用的一所学校,后在1909年正式创立并开学,高尔登担任了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在辛亥革命之后,该学校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骨干。但在1928年时,蒋介石表示不允许再办任何军官学校,索性到1930年,该学校得到重新编制,并在35年时成为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昆明分校。该学校也培养出了诸多人才,其中包括朱德,叶剑英等,而这所学校被称作中国革命的熔炉。

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2年成立的这所学校,那时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总统,将陆军预备大学堂搬到了北京,并且改名为陆军学校正式开学。但1923年时,学校得到了停办通知。总共办了9期,虽然时间不长,却是近代史上而言,中国第一所正规化的高等军事学府。其实在真正意义上来说,该学校是在1902年时就已有了起色,那时学校并不正规,到1912年才变得正规化,可惜两年之后便被停办。现如今,这所学校已经入选第2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也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便是民国时期的三所有名军校,每一所军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意义,尤其对于中国军官的培养和军事教育的起源来讲,也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民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时间为1912—1949,在这段时间内,为了军事的需要,各当政者以及地方军阀为了获得更大的地盘纷纷建立军校。因此,民国时期,中国的军校共有几所,这个问题简直是太大了,已经能够写成一般书了。我们可以将民国时期的军校分成几类,每类中以一所军校为代表。

民国时期,中国的军校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陆军学校。这类学校继承于清末,比较出名的军校有东北奉天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1912创办的保定军校、1921年创办的黄埔军校,这四所军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

二、陆军专业学校。这类军校是辅助性的军事院校,比较著名的军校有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兽医学校、宪兵学校。这些学校的实力和影响力都比较小。

三、海军学校。比较著名的学校有海军军官学校、烟台海军学校。

四、空军学校。比较著名的有云南航空学校、广东航空学校。

五、地方军阀建立的学校。民国军阀混战,地方军阀为了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先后建立了一些带有私人性质的军校,如国民军骑兵学校、山西军官学校、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等。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民国时期的军校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黄埔军校,但是当时黄埔军校并不是中国军校里最好的,但是由于黄埔军校的学生活跃在近代舞台上,并为国共双方提供大量的人才。不过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是“陆军军官学校”而不是“黄埔军校”,只不过它是在广州黄埔岛上而出名。而当时中国最好的军校是河北的保定军校,全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北洋的一众名将都是从这出来的,正因为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控制了中国当时的军政大权,所以受到启发孙中山就想般这套模式,而最后证明是对的。

而除了这两个像类似的军校以外,各地还有自己培养地方军事人才的讲武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云南讲武堂,像朱德总司令就是从云南讲武堂出来的。而且云南讲武堂还和黄埔军校有着莫大的联系,可以说黄埔军校是在云南讲武堂的帮助下建立,无论是师资还是其他筹备的人员都和云南讲武堂有关系,甚至把黄埔军校看出云南讲武堂的一个分校也不为过。

而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共产党也建立了自己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一开始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这基本算是黄埔军校的一个分支,而之后红军大学慢慢的演变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而除了陆军军校外,还有部分是海军军官学校和航空学校,不过由于在抗日前期中国海军和中国空军一下就打没了,所以没有多大名气。其中民国海军那是四分五裂,其中闽、粤、奉三系都是北洋时期的遗留产物,都隶属于地区军阀,不听命于中央,所以老将自己就搞了个“电雷学校”,意在培养自己的海军人才,但是依然受到排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