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发生哪个地方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里的故事

孟母三迁发生哪个地方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出自《孟子题词》,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这三次住所分别是: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明确的说,应该是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现属曲阜市;邹县城西庙户营、学宫之旁。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里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拓展资料

孟母,相传姓仉氏,战国时晋国(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东西仉村 )人。据《孟子世家族谱·世谱》记载:“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允生庄公同,同有弟三:长庆父为孟孙氏,庆父四传庄子速,速七传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启女,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轲,字子车,又字子舆。”又清·张澍《姓韵·卷六十》记载:“仉,孟子母仉氏。鲁有党姓,音掌,掌当是党氏之族。”这里的“魏公子”即魏国公子仉启,关于仉启,史籍无考。《通志·氏族略·五》云:“仉,音掌,梁州有仉启”。

在历代《太原府志》和《榆次县志》等地方志史料中,有“孟母故宅,在榆次县古城西南隅。盖孟子邹人,其母并(州)人也。其地有三徙乡”的记载;清雍正本《三迁志》卷十二“古迹”中,有“孟母故宅,在山西太原府榆次县。本志云: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乡”的记载。

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西仉村位于榆黄公路(102省道)旁边,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村共有68户,共228人,耕地面积1026亩,人均收入5801元,主要以种植温室大棚、果树和养殖业为主。

进村的道路已修建成两车道的柏油马路,路两边刚刚栽种的树木尚未发芽。上个大坡,来到村口,有一个防疫铁栏杆留出了车辆进出的宽度,路北好像是村委会活动中心。正好碰到一位老乡,问询了一下孟母所在村庄里的位置。他说,“一直顺路往前走,进入到那怪(那个)合喇喇(指小巷、胡同)的圪捞捞(角落)就到咧。”我青岛的夫人听不懂太谷话,问我到底在哪里?我忙解释说,意思就是村里山沟边边上的凹地角落里。

 

进村不远就看到了一棵显得干枯的楸树和一个类似戏台的古建筑。能在这里见到楸树,笔者感觉很是惊奇。因为在汉代时,人们不仅大面积栽培楸树,且能从楸树经营中得到丰厚的收入。古时人们还有栽楸树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习惯。楸树树姿俊秀,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花多盖冠,其花形若钟,红斑点缀白色花冠,如雪似火,每至花期,繁花满枝,随风摇曳,令人赏心悦目。自古人们就把楸树作为园林观赏树种,广植于皇宫、庭院、刹寺庙宇、胜景名园之中。众多古籍对其形态之美赞颂不已。《埤雅》载:“楸,美木也,茎干乔耸凌云,高华可爱。”唐代韩愈《楸树》诗赞道:“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又诗云:“庭楸止五株,芳生十步间”。如北京的故宫、北海、颐和园、大觉寺等游览圣地和名寺古刹到处可见百年以上的古楸树苍劲挺拔的风姿。

向右拐进去,可看到一棵有600年的古老槐树,这条街就叫孟母街,再向东便是村里朝着街道方向的古戏台了。看戏台的建筑年代,估计也是明清时期的风格,砖瓦缝合、斗拱飞檐、砖石木雕、精工细作。突出的前脸有两根立柱,顶梁是一根整木。戏台的边沿是长条青石,青砖铺地,左右摆了三个木条长凳子,估计是戏班人们敲锣打鼓时坐的。正面挂了一幅孟母雕像的放大照片,上面写着西仉村孟母故里。房顶上的横梁也曾画有图案,只是现在已然脱落,留下一些色彩的痕迹。墙壁正前方两侧面各有一个大型方砖雕图案,整体建筑雕梁画栋,青砖灰瓦,斗拱飞檐,显得古色古香。

 

我们沿着村里的路继续往前走,直到向前左拐进一个山沟,前面路旁有一个水泥面立着的石碑,上面写着“孟母娘家所在地”几个字。开阔的地面由黄土铺就,进到开放型的院里时,看到靠土壁山崖边上立有一座孟母年轻时的金色雕像,只是底座用三层红砖垒砌,非常简陋。而防雨淋日晒的六角型厅则使用木柱和铁皮的材质,也显得不够庄重,太过简约。雕像的身后,便是两孔低矮的土窑洞,估计这就是当年孟母的出生地或是娘家的院落了。在窑洞的右侧,是一个深深的山沟,看到里面有一棵杏树,杏花开得满枝,如一朵彩色的祥云,争芳斗艳,花香四溢。窑洞前广场的右前方,也有几孔窑洞,那可能是村里别的人家了。院里用干柴草围挡了起来,也种了几棵杏树,由于朝阳向暖,开得有些败了,可能是开始挂果了。

对于孟母的认知,主要是来自于《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特别是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从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对于孔孟之道,更多的知识是来源上中学,甚至是参军,走向社会之后的理解和学习了。

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下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四月初二日深夜,仉氏系并州人。伟大人物的诞生,大都伴随一段神奇的征兆,据《天中记·卷三十九》记载:“孟子生时,其母梦神人乘云自泰山来,将止于峄,母凝视久之,忽片云坠而寤。时闾巷皆见有五色云覆孟氏之居焉。”(亦见《涌幢小品·卷十六》)天象变化无常,彩云随时都有,所谓神奇的征兆不足深信,倒是“胎教”的说法,根据科学的实验结果是颇有几分道理的。

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胎教”的说法由来已久。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孟母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韩诗外传》就载有她的一段话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的母亲姓仉,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更大的发展,光耀门楣,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按照心理学的分析,这也是一种“补偿作用”的高度发挥,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大体上一个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此根深蒂固。六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强烈的试炼和考验,这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十分重要。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从此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至今还留传下“孟母三迁”的美谈。

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后世对于孟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汉·刘向《孟母颂》:“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晋·左贵嫔《孟母赞》:“邹母善导,三徙成教。邻止庠序,佾豆是教。断机激子,广以坟奥。聪达知礼,敷述圣道。”明·刘浚《三迁教子》诗:“孟氏三迁宅已荒,至今犹说断机堂。丝成交匹勤方得,身入芝兰久自香。俎豆容仪非贾衔,经纶事业岂寻常。母贤子圣谁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明·廖森《三迁教子》诗:“今古谁知孟母贤,殷勤教子地三迁。养蒙肯使为屠贩,学礼宁教戏豆笾。一旦功夫私有淑,万年道统果能传。看来作圣皆由此,尽说天生未必然。”明·邹贤《谒亚圣庙》诗:“新庙岩岩碧汉边,一龛香火散轻烟。七篇仁义扶名教,万古斯文得正传。心在辟邪兼翼正,气惟善养更知言。抠衣此日趋庭拜,重叹三迁母氏贤。”

孟母去世后,与孟子的父亲合葬于邹城北25里的马鞍山麓,后人认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迁教子之功,故林地称“孟母林”。孟母林东向与孟子林遥遥相望,占地578亩,山上山下遍植桧柏,古木葱郁、浓荫蔽地,墓冢累累,已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孟子故里邹城市,至今仍保留着马鞍山孟母墓、凫村孟子故居(建国后划归曲阜)、孟庙内孟母殿、庙户营三迁祠(孟母三迁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经查有关资料,现摘录几个与孟母相关故事,以飨读者。

 

一、孟母育子

在太谷老街的广场上,立有一位女子的雕塑。他就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母亲。孟母姓仉(zhang三声),是土生土长的太谷人。不知从什么朝代开始,当地就有了这样一个关于孟母育子的故事。

相传有一次,年幼懵懂的孟子看到小伙伴院子里有西瓜,很想吃,就和小伙伴商量,用自己的一个桃子换取了大西瓜。当孟子抱着大西瓜高兴地回家时,被孟母发现了。母亲说,怎么能拿一个小桃子换个大西瓜呢?不能这样占便宜,遇事应该换位思考,换你的小桃子的人吃亏了,会生气。

母亲的一席话触动了孟子,他主动把西瓜送回小伙伴的家里,并诚恳地赔礼道歉。后来,在孟母的悉心教导下,他开始发奋读书,被后世尊为儒家“亚圣”。或许,得益于年少时的经历,他才会写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的警世恒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核心表达之一。

为了纪念孟母,教育后世,人们在老街上建起了一座孟母庙。每年,孟母诞子之日,人们都会来到这里,为她敬献鲜花,祈福平安。“人要公道,打个颠倒”也成为当地一句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流传至今。

二、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现在的山东省,也就是古时候的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邹县城西庙户营以及学宫旁。《孟母三迁》指的是孟子的母亲多次进行迁居,就是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山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三、断杼教子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坚决的主张,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当时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从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四、劝导孟子

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夫妇相处之道,还得烦劳孟母为他操心。《列女传》记载:孟子妻独自在家时,箕踞而坐(古时一种无理坐姿),孟子见后勃然不悦,妻子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解说。长期以来,孟子对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竟有意休妻。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于是心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孟母一生操劳,身体十分硬朗,对于孟子的照顾及督教也毫不放松,除了孟子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奉养老母,担任齐国一个消闲的教授职务,而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在齐国,孟子多次向当政者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来酬谢孟子,但却不肯积极地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对此,孟子如是说:“君子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孟子不贪荣禄,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五、孟子远游

孟子曾想去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悠忽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老,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一瞑不视,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如今在山东省邹城县北二十里的马鞍山麓,还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历代都有石刻颂扬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并建有孟母祠。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前程。

六、刻像殉母

亚圣孟子事母至孝,孟子为了报答母亲仉氏的养育教诲之恩,五十五岁在齐国任客卿时,回故里迎接母亲到齐国共享荣华富贵。晨昏问安,母亲生病他亲自侍候汤药。次年母亲病死于齐国,他抚柩归葬于老家(邹国马鞍山北麓)。母亲去世后,孟子悲痛万分,因为继承发扬光大孔子儒学思想,辅佐齐襄王行王道,不能以身殉母,就自刻了一尊石像为母亲殉葬,在乡守墓一年返齐。直到宋代景佑年间,孔子四十五代孙龙图阁大学士孔道辅守充州,修孟母墓时才被发现。有人认为孟子只刻了一尊石像为母殉葬,却不为父殉葬,觉得有点不公平,就请石匠仿照孟子自刻像又雕了一尊,置于孟子父亲孟孙激的墓里。两尊孟子石像分别陈列在邹城市南关孟庙的启圣殿和孟母殿里。

后记: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范村镇西仉村,地处范村镇北梁,属典型的丘陵山区。长期以来,村民一直种植旱地作物,加上水利条件较差,村内只有一口吃水井,庄稼地灌溉困难,老百姓收成有限,过着穷苦的生活。村民主要靠种地为生。新的支部班子上任后,组织村民先后外出参观考察了山东寿光新型蔬菜大棚,回来以后鼓励村民种植;同时,因地制宜,根据村内山坡多、草源丰足的条件,帮助几户村民发展起了养殖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完成了全村主次道路的硬化、亮化和美化,并建成了村级活动场所,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作为孟母故里,虽然村里新修了柏油道路,粉饰了街道,还用广告牌在街道显眼的位置宣传孟母的故事,较原始地保留了山村的那份朴实与自然,但感觉与其他地区对待历史文物典故的宣传与保护来讲,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孟母故里,讲好孟母的故事,感觉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尽管太谷区已举办了几届孟母文化节,但作为自然的、生态的孟母故里,笔者认为,还有很多可待开发的事项。比如,当地政府可将孟母故里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政府扶持对像,搞好长远发展规划,尤其是要做到先保护、后开发,把孟母故里打造成一个精品。同时,要有组织地让驻地的中小学校的学生们来这里参观学习,把孟母教子的故事纳入幼儿园、中小学教育课程或者课外阅读教材。同时,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扩大其影响力,让孟母故里成为太谷区、晋中市、省会太原、山西省对外介绍历史人物典故的一张亮丽名片!

让海内外的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时,不仅能够在这个僻静的小山村里体验到孟母文化,听取当地村民讲解孟母教子的经典故事,还能亲口品尝到带有地域特色的山鸡蛋、壶瓶枣、嫩油桃、甜香瓜等水果及农家自产蔬菜的农家宴,晚上也可住在农家的窑洞里,体验当年孟母生活的场景。闲暇时,还可以顺便参观考察西仉村附近的范村圆智寺、孔祥熙故居(孔家大院)、曹家大院、美宝农业观光园、北洸万亩生态园等旅游景点,享用太谷饼、太谷壶瓶枣、圣药“定坤丹”、太谷龟龄集等太谷当地的特产。

 

当我们离开孟母故里的老院时,回头一望,看到孟母院前的沟壑边上,还有去年结的干酸枣零零星星地挂在枝头,迎风摇曳。邻孟母街道一家院子里的两棵枣树上,还挂着许多去年结的、早已干透了的红枣。对面沟崖边上,一棵差不多小腿粗细的杏树,杏花开的正艳,在黄土坡上显得特别旺盛,如同飘落在山间的一朵彩霞,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因我们是开车去的,看看街边的景色也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细致地与村民座谈了解。如果是走着去,慢慢地感受和体验孟母故里的风土人情,那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感受。

孟母故里山色秀美,环境优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绿树成行,仍然保留着黄土坡上人家朴实憨厚的原生态味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孟母故里不仅是一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教子育人成才的基地,更是一个适合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