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蜡烛”:水烛

~ 新花旧事专栏 ~
带你看那些城市里当季常见野花背后的故事
每周二五早晨更新,欢迎关注
新花·旧事:其六十一、水烛

【花·档案】
水烛
Typha angustifolia
香蒲科 香蒲属
别名:狭叶香蒲、蒲草、水蜡烛、鬼蜡烛、蒲棒草

【花·遇见】
我是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水烛”的名字。从前都是称之为香蒲、蒲草,而小时候最常用的称呼是“蒲棒”。
——男孩子手持蒲棒,打打杀杀,若是谁的蒲棒先破了,飞出白色的绒絮,便算是输了。
《中国植物志》里把东方香蒲的正式名定为“香蒲”,而把狭叶香蒲定为“水烛”,我是一点也不服气的:水烛之名,明明由南方传来,北方本无有此名,不信,去问问生活在水畔的村民,蒲棒、蒲草都是通用名,水烛之说,却罕有人知。
如今在城市里,也见了河湖的浅水处大片栽种了水烛,但往往只栽一两年,便弃之不用。
一来生出蒲棒之后,密集的茎叶便倒伏下去,看上去一片狼藉;二来栽种水烛,颇利于蚊子繁殖。
想摘蒲棒,说到底还是要远远跑去河湖畔了。

【花·史话】
夫水烛者,乃与香蒲同类,古时不假区分,以香蒲、蒲草诸名统称。今水烛南北皆有,处处可见,由是知古人非不识,亦多有吟诵,惟所用之名不同耳。
“水烛”之名始于清,一名水蜡烛,又名鬼蜡烛,南人始呼之,后方北传。
清王礼《台湾县志》记曰:“水烛,形如蜡烛。以其生于水中,故名水烛。内有絮如棉花,治刀伤甚验。”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言:“水蜡烛,草本,生野塘间,秋杪结实,宛与蜡烛相似。有咏者云:风摇无弄影,煤具不燃烟。”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之为“蒲包草”,记之曰:“以其开花结实,俨似蜡烛,故名。芦苇荡中颇多,土人采其实,以治金刃伤止血用。”
又引汪连仕《采药书》中言∶“蒲萼即蒲草。南人呼莎草,北人呼板枝花,结实为鬼蜡烛,其粉即蒲黄。”

介绍植物传统含义、文化故事请参看天冬编著的图书《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野草离离:角落中的绿色诗篇》。
2016年全年的【新花·旧事】系列专栏,每周二、五上午发布,介绍两种此时可见的城市里的野花。它们形态特征、详细花期、分布地点请自行查阅专业资料。
本系列的分类系统依《中国植物志》采用恩格勒系统,拉丁学名大部分以《中国植物志》为准。
全部文字出自天冬已出版的图书《城市野趣:一步一花》,因篇幅所限,书中有删节,【新花·旧事】系列进行了增补修正。
—————–
文字/摄影/绘图:天冬
编辑:小飞
野风集为“识得自然万物联盟”成员,回复z查看成员名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