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怎么理解?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网友提问: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宋代宰相赵普留下的一句名言,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有叫好者,有质疑者。本人对此深信不疑,赵普所说不虚。

生活中,不少人读过论语,不仅读论语,还广泛涉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玄学、宗教、中外名著等,而且读得不错,谈起来头头是道,但别说治不了国,就是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也难相处好。

赵普读论语可以治国,有人读论语只是多了点知识,对人生问题关系不大。看来,这里头有玄机。

什么玄机?只有他自己知道,它人揣测未必靠谱。但遇上了这样的题目,还得照做,说说自己的理解。

所谓玄机就在“受用”二字。赵普读论语,得到了受用,而且是醍醐灌顶的受用。很多人读论语,那怕可以倒背如流,但就是没有受用。

至于为什么?其要害是:

不是为自己读。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中的为己、为人不可囫囵吞枣。学者是指读书,荀子说古时的人读书是为自己读,现在的人是为別人读。什么意思?古代的人读书能按书上的道理做人行事,现在的人反过来了,是以书上的道理去衡量它人,要求它人,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

不能生起圆解。中国古时的教育是圆听圆解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好的读书方法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握精髄,活学活用。比如“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这是说孔子在生活中会钓鱼,但不网鱼;会射鸟,但不射入睡的鸟。钓是愿者上钩,撒网是一网打尽。鸟没入睡,射它可以逃生,睡了射它,一线生机都未给,太惨了。读了论语的人,能照做当然不错。但是,还不算好,能从其中窥知孔子的慈悲心,才是真会读书。拓展开来,用以善待万物,如“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岂不是对当今世界挽救濒临灭绝物种、保护生态等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为自己读,能升华气质,心境平和,自然有好人缘。圆听圆解,领悟其妙,不管遇上什么棘手问题,都能举重若轻,迎刃而解。

其他网友回答

想起了三句成语;一,空穴来风;二,无中生有;三,以讹传讹;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宋史》(元人编写)、《续资治通鉴》(南宋人编写)、《宋编年史》(北宋人编写)中只字未提此事;

正史没有记载,连野史中也没有;只有这样的记载,即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批评过赵普,上他“不学无术”;赵普晚年才读《论语》;

这就是空穴来风。

其次,赵普是北宋建国时的重臣;主要功劳有两项;一,参与“黄袍加身”的兵变;二,为“杯酒释兵权”出谋划策;

这两项“功劳”其实纯属阴谋诡计;翻遍了《论语》二十篇,无论是孔子还是孔门弟子没有任何人说过这样的话或者暗示;

赵普的所作所为与《论语》没有一毛钱关系。赵普晚年读《论语》完全是装装样子给宋太祖看的;赵普死后,宋太宗赵光义亲自为他写了碑文;不过,在碑文中也没有提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件事儿;

这就是无中生有。

那么,赵普到底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呢?赵普没有;这样的话出自文学作品,也就是元朝的杂剧中;

元朝对儒家以及儒生完全持蔑视态度;根本瞧不起读书人,因此元朝儒家地位相当低,“九儒十丐”,儒生比乞丐强那么一点点;

于是,有一位叫做高文秀大人编了一部杂剧《好酒遇上皇》;高文秀借助剧中角色之口,说出“半部《论语》治天下”完全是为了借此抬高儒生以及儒家的地位。

后人将上述种种故事攒在一起,将故事的主角换成赵普,借赵普的“名气”来吹捧《论语》,这就是以讹传讹。

实事求是的说,《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并非能够z治天下;《论语》主要讲的是“教化”,也就是现代汉语说的“思想道德建设”——

然而,古代的皇帝们鲜有真的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就是一个金子招牌用来忽悠老百姓和读书人的。

其他网友回答

《论语》在汉唐时期,包括宋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儒家初级读物。这些时代都是以五经为儒家的主要教材。特别是唐朝太宗时期制定《五经正义》,更是对五经做出了官方解释。

直到朱子把《四书》集中到一起,进行了注解,《论语》和《孟子》的地位才有所提高。在明清时才成为科举考试的正式经书。

所以,在唐朝,明经科比进士科档次低的多,论语更是不上台面。宋初基本也就是这个状况。

被人说水平是论语级别,无异于现在说的小学水平。半部论语,那就是说小学没毕业。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宋朝应该是嘲笑赵普虽然官作到昭文相的位置,但是学问却是初小肄业的水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怎么理解?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