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人现在有地位吗 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网友提问:

孔子后人在历代的地位如何?

优质回答: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孔子的后人,家丁兴旺,枝繁叶茂,延续至今83代,人口300万,遍布海内外。孔子后人在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名流学者,人才辈出。

孔子的儿子孔鲤,终年四十九岁,没有什么成就,后被宋徽宗封为“泗水公”。孔子的孙子孔伋是一代儒家大师,他编写的著作《中庸》是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后被宋徽宗封为“述圣公。”

第十代孙被封为的孔蓼侯,随汉高祖征战四方,屡建奇功。他的儿子在汉文帝时期位列九卿。此后汉朝最有名的是孔融,孔融让犁的典故由他而来。

北宋时期的宋仁宗,对孔子的后人有一个特殊的封号,那就是“衍圣公”。历代“衍圣公”因孔子而荣耀,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见他们在历朝历代的地位,是那样地显赫尊贵。

75代孙孔祥熙,民国政府的财政部长,掌管国家财政大权,民国四大家族之一。

75代孙孔从洲,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他的儿子孔令华,娶毛泽东的女儿李敏。76代孙孔令辉,成为世界乒坛名将,为中国乒乓球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7代孙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曲阜孔氏家族历代受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井然有序,世受封爵。成为中国历史上世代腾黄,地位高贵的特殊公爵,成就了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令人叹为观止。

其他网友回答

《陶庵梦忆》里有一段记载,孔家人自称,天下只有三家人家:江西张家、凤阳朱家、孔家。

孔家还对此进行了点评:江西张家,道士气;凤阳朱家,暴发户气。

也就是说,只有孔家,才是真正的尊贵人家啊。

到了明代,还是这个自我认知,你说孔家后人历代地位高不高?

可以说,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后人地位都非常之崇高,哪怕在此之前,虽然没有达到“素王”这个程度,但地位也是不低的。

孔子后人的地位高,是与孔子的地位被不断推高息息相关的。西汉平帝时追谥孔子为宣尼公,北齐时被封为素王,意思表明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并不是王者,但是他的成就功绩绝对是王者级的。

在唐朝,孔子先后被封为先圣、宣父、文宣王等非常尊贵身份,到了宋朝,又被封为了至圣文宣王,哪怕是在元朝这样异族统治的时代,孔子也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在嘉靖年间,孔子又被封为了至圣先师,这也是我们熟知的一个称号。

与此同时,孔子嫡系后裔也被不断加封,奉祀君、褒成君、宗圣候、文宣公等等封号数不胜数,到了宋代仁宗年间,定为了“衍圣公”,从此以后衍圣公世代相袭,到1935年才中止,改为奉祀官。据我所知,当代奉祀是在衢州孔家。

从汉高祖开始,有数十位黄帝亲去曲阜祭孔,不管是出于什么地位,可见孔子地位之尊贵,其后人也受其余荫,始终处在社会最上层。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部分

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是儒家学派的宗师,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子和儒家的思想与中国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孔子和儒学地位的提高,孔子的后裔也备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眷顾”和“优渥”,从某种意义上讲,统治者对孔子后裔的优礼乃是尊崇孔子的具体化。

这样,孔子的嫡系后裔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世家,以致于有“天下第一家”的称誉。

第二部分

孔子去世后,鲁哀公便命以孔子生前故居辟为祭祀孔子的庙宇,“岁时祭祀”。

汉初,刘邦亲至孔子故里曲阜祭祀孔子后,封孔子的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祭祀孔子之事。

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诏以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以所食邑祭祀孔子,并且爵位世袭以奉祀孔子。

孔霸官至太师,元帝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

元帝还赐给孔霸黄金、房宅,迁孔霸的户籍到都城长安,而且欲以孔霸为丞相。

汉平帝元始元年(1),在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的同时,汉平帝又封孔子的十六世孙孔均为“褒成侯”,爵由关内侯升为彻侯,由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等升为第二十等,食邑由八百户升为二千户。

以后,随着汉代政局的变动,孔子后裔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三部分

自三国到北魏,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孔子后裔的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

孔子故里曲阜所在之地,政权更迭不断,孔子后裔所得到的封赠也有不同。

据统计,孔子后裔所受封赏者,见于记载的也有10人左右,只是他们食邑不等,名号不一。

南北朝时,鲁地属于北朝。

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尊崇孔子,孝文帝曾到曲阜祭祀孔子,选孔氏四人为官,封孔子二十八代孙孔灵珍为崇圣侯,封食邑一百户,以奉祀孔子。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孔子被追封为“邹国公”,且“立后承袭”,孔子的三十一代孙亦称“邹国公”,食邑一千户。

第四部分

隋唐时期,孔子后裔的封号有所改变。

隋时称“绍圣侯”,唐初称“褒圣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孔子的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被改封为“文宣公”,食邑一千户,子孙世袭,直至唐末。

后来,孔子的四十二代孙孔光嗣于天祐二年(905)被任命为泗水主簿,失去了“文宣公”的爵位。

第五部分

宋朝以后,孔子和儒学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孔子的后裔也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关注。

宋朝建立的当年(建隆元年,960年),便封孔子的四十三世孙孔仁玉为“文宣公”。

到孔子的四十六世孙孔宗愿时,宋仁宗认为:“追谥孔子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嗣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名而袭谥号,礼之失也。”

于至和二年(1055)改孔宗愿为“衍圣公”。

“衍圣公”这一封号除了宋元祐元年(1086)一度改为“奉圣公”,但不久又于崇宁三年(1104)复改为“衍圣公”外,一直沿袭至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孔子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衍圣公”的称号在历史上前后持续800多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几代,其子孙代代世袭。

其传承办法严格按照宗法制度执行,父亲死后传给嫡长子,依次代代下传。有时衍圣公因故被废封,他的罪过也不累及子孙,其封号只是暂时由其弟代替,他的儿子仍是下一代衍圣公的人选。

有时衍圣公无嗣,即无嫡子可传,衍圣公的封号则传与庶子;嫡庶子皆无,则在血缘关系最近的族人中选择,一般是传给弟弟的后代。

在两宋时期的政治变动中,还曾经出现过不只一位衍圣公并存的现象。

北宋末年,女真贵族南下,孔子的四十八世孙衍圣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1128)去扬州陪祀,家于衢州,不再北归曲阜。

其后代世袭衍圣公封号,是为孔氏家族史上的“南宗”。

金兵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伪齐政权,为笼络汉族士人,于阜昌二年(1131)封孔端友的同父弟弟孔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庙的祭祀。

伪齐政权垮台后,金熙宗仍封孔璠为衍圣公,以后子孙世袭,是为孔氏家族史上的“北宗”。

第六部分

蒙古族兴起于北方后,“北宗”的衍圣公孔元措随同金朝政权迁往汴京,以其族兄孔元用暂且主持祭祀孔子之事。

宝庆元年(1225),宋兵将要收复山东,遂以孔元用为衍圣公,次年改授其子孔之全为衍圣公。

蒙古族占领曲阜后,仍以孔之全为衍圣公。

这时,宋、金、蒙古政权各有一位衍圣公,便出现了三位衍圣公并立的情形。

1233年,蒙古兵攻下金都汴京,取得了金朝所封的衍圣公孔元措,仍命孔元措为衍圣公,而以孔之全为曲阜县尹,子孙世袭,不再担任衍圣公。

元朝灭宋后,南宋原来所封的“南宗”衍圣公孔洙归元。

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忽必烈访查孔子后裔中谁最适合袭封衍圣公,有人认为孔洙是大宗子,应当由他承袭。

忽必烈把孔洙召至京师,孔洙则主动让位于住在曲阜的“北宗”孔子子孙。

对此,元世祖忽必烈大加赞赏,并任命孔洙为国子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并赐给护持林庙玺书,免去衍圣公封号。

这样,结束了100多年的南、北宗并存的局面。

第七部分

明朝建立后,承认了元朝所封的衍圣公;

后来,清朝同样也承认了明朝所封的衍圣公。

“衍圣公”这一封号,自孔子的四十六代孙到七十七代孙,共传32代,先后有41人承袭。

从总体上讲,孔子后裔的地位是逐渐提高的。

明朝以前,孔子后裔不仅有爵位、封号,主持孔子祀事,而且同时兼任地方官或者京官,只是品秩不高。

元朝统治山东时期,对衍圣公的封赏不断增加,品秩也不断提高。

到元朝末年时,衍圣公孔克坚受到重用,他在京城任职,官至礼部尚书。

元朝统治者为了使孔克坚更好地为官,而令孔克坚之子孔希学袭封衍圣公。

明朝以来,衍圣公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孔希学在明朝建立之初不仅袭封衍圣公,而且品秩二品,晋阶资善大夫,百官朝会时班列丞相之后。

衍圣公以后“爵阶相称”,不再兼任地方官职,专主孔子祀事,但实际地位和权力却更高、更大。

洪武十七年(1384)孔子的五十七代孙孔讷袭封衍圣公时,朱元璋令衍圣公“爵公,勿事散官”,赐诰以织文玉轴,与一品同班,居文臣之首,改授衍圣公光禄大夫阶,为正一品,给三台银印,文武百官朝见皇帝时,衍圣公站在最前面。

明仁宗时,为便于衍圣公进京朝贺,还赐府第于东安门外。

明英宗又赐与衍圣公一处更大的宅邸。明神宗还把衍圣公当作宾客,以显示对衍圣公的优渥。天启年间,衍圣公被授予太子太保衔,崇祯时又晋升为太子太保。

第八部分

清朝建立后,把衍圣公在明朝的全部特权都予以承认,而且在个别方面还有所提高。

明清时期是衍圣公家族的鼎盛时期,他们生有荣典,死有哀荣,衍圣公或者衍圣公夫人去世,皇帝都要派官致祭。

衍圣公除了祭祀孔子外,还有权管理族人,推荐或者任命官员。

由于历代皇朝的不断封赏,衍圣公府还拥有大量的田产。

为了更好地行使职权,加强管理,衍圣公又设立了官署和办事机构。

版权声明